随着我育儿理念的不断更新升级,一个新的标准已经树立起来:成为GOOD ENOUGH MOTHER,国内翻译为“ 60分妈妈”。意思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不应该做到100分,做到60分就够了。
“60分妈妈”出自于 “原始母爱贯注”这个概念,意思大概是说母亲依据她的孩子需求的变化适应和改变,但在孩子依赖性增强时要逐渐的减少,母亲的全神贯注时紧随着孩子的需要,要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样。我认为,做的这一点已经可以达到60分妈妈的标准,但是相当不容易。关键在于如何去构建出这样一种互动的关系。
从心理学讲,“你在,所以我存在”,就是当你全神贯注的关注着“我”时,“我”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同时“我”觉得“我”也存在了,心神也就可以安定下来了。妈妈与婴儿良好的情感互动,就应该这样的模式。
当全神贯注的去和一个人在一起,全神贯注的与孩子在一起时,所有的感官都会对孩子打开,因此你会变得加倍敏感。当妈妈这么对待孩子时,孩子更是能敏感的回应妈妈。你会觉得无论多小的婴儿,他“什么都知道”。母子间这种回应的质量,远胜过其他关系。
我的孩子从医院回家的那一刻起,我的眼睛就舍不得从他身上离开了,看也看不够,抱也抱不够,我整个人每一秒都在准备着去回应他的需求,没日没夜的喂奶,抱着哄睡,用眼神、语言、肢体,一切我能想到的方式时刻与他保持链接,我进入一种忘我的境地,从无怨言,心甘情愿。我人生的前30年中从未有过如此体验。
除了与孩子,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儿子一岁多时,我带他做公共汽车,车上有个几个月大的宝宝被妈妈抱着哄睡着了,我看到这一幕向他感叹道:“你看这个宝宝这样就睡着了,你可不是,你要边吃着呀呀,边抱着你走来走去才肯睡觉呢!”听到我这么说,他竟然笑出了声,我听出了他笑声里满满的得意和满足。我懂他,他也懂我。
这份忘我的爱一直持续到儿子两岁半。在这之前,我筋疲力尽但从无怨言。之后,不知为什么,我失去了耐心,从那份忘我的爱中回到了现实,我想可能是因为身体支撑不下去了,所以被身体的感受带领了走了出来。从此,与生孩子前相比,我仿佛变了一个人,我终于发现了自我的存在,我极度需要被满足,被释放,仿佛活了30多年,才感知到我的心在跳动,也是由此开始,才感知到怎么与别人划清自我界线。
我开始反思,以前对孩子的爱是“忘我的爱”,还是“失去自我的迷恋”,这是是很难区分的。从理论上讲,“忘我的爱”是关系双方的自我都消失了,但我的本真遇到了你的本真,自我虽然消失了,但却有了真正的存在感。“失去自我的迷恋”是以对方为中心,而失去了自我。
“失去自我的迷恋”,是无法做到全神贯注的,虽然还在继续不停的付出,但是是由于对自我的忽视而向外寻找存在感的动力去推动付出这个行为的,说这是“飞蛾扑火”也不为过。
好在“失去自我的迷恋”这种爱,也具有重大的价值。因为自我就像一个厚重的外壳,包裹着真我,通过对自我的极度追求,最终这个壳得以撕裂,破坏,摧毁。
儿子四岁半了,有时会说:“妈妈,我小的时候你也没跟我这样发过脾气啊!”我想他心里感受的落差可能来自于我是否全神贯注的在陪伴他。有耐心的我,和失去耐心急于寻找自我的我,从内心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人还在24小时的关注孩子,但是我的心做不到那么全然关注了,所以儿子向我表达了他的不满。
这警醒了我,原来最走心的陪伴,已经被生活打磨成了走过场。孩子想要的陪伴是超越时间,超越物质的。孩子想要的陪伴不是更大的乐高,不是人在心不在的走过场,他想要的就是一场心灵感应的体验。
我闭起眼睛,用心感受一份全神贯注的爱应该是怎样的?是对他温柔的注视,是对他全然接纳的倾听,是看到他探索周遭时获得的满足,是接受他在受挫大哭时负面的情绪。爱是要看在心里,听到心里,用心包容。
成为母亲四年半的心路历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磕磕绊绊的分清了与孩子的心理界线。我明白了,为了满足他,我要先满足自己,我对于孩子而言,就是特斯拉的充电桩,我对于我而言,就是要保持好电量充足。全神贯注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先要学会爱自己。
而分开心理界线的成果转化,就是当你的内心极度疲惫,难以负荷时,记得:不是孩子绑架了你,是你束缚住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