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史书中有着不同的记载,可谓千人千面。
公孙鞅,原卫国人,后到魏国公叔痤处,做了幕僚。公叔痤在病危期间,魏王前来探望,公叔痤遂向魏王举荐公孙鞅,并且告诉魏王,如果此人不能为我们所用,请尽快除掉他。
魏王走后,公叔痤让公孙鞅快跑,公孙鞅反倒很镇定,说道:魏王既然不会听你的话重用我,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掉我。
智慧使人镇定
公孙鞅明白魏国已变为龙潭虎穴,遂逃往秦国。恰逢秦国颁布求贤令,公孙鞅的到秦孝公嬴渠梁的赏识,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公孙鞅通过徙木立信、依法判太子等一系列手段,使秦国变为一等强国。秦国将商於等地封给公孙鞅,从此秦国人称呼其为商鞅。
《资治通鉴》中记载:秦孝公逝世后,秦国的贵族势力诬告商鞅谋反,商鞅遂逃往魏国,但是此时秦国已及其强大,魏国遂将其遣返回秦国,之后商鞅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谋反,被车裂而死。
《大秦帝国》中记载:秦孝公逝世后,商鞅为报知遇之恩,并未起兵谋反。虽然秦孝公给他留了很多后手,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商鞅都拒绝了,并且在与秦惠王见面时,将国家可用人才悉数上报,之后慨然赴死。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商鞅不反抗呢?秦国是经商鞅之手,变得富足强大,如果因为他使秦国变得四分五裂,再次变得衰弱,那他所做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人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记载,确实有趣。分析之后,还是觉得《大秦帝国》中的商鞅更加完美,更加符合我心目中的商鞅的形象。
笔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在后期能够横扫六国,商鞅功不可没。没有他制定的法律、政策,秦国根本不可能变得强大。不过秦国的国君也是英明的君主。
在古代,谋反是最重的罪名,不管你之前有多大的功劳,在这个罪名之下,荡然无存。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他便是十恶不赦的。
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我们以上帝的视角来看当时的事情,就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全面的评价,便会明白谁是真的豪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