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53
蓝天下的鸡蛋花,我给它取了个名字:曲项向天歌。
前几天和同事聊天,突然说到一个同事快退休了。
我惊,说:不会啊,她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才四十来。
他们说:五十就可以退休了,四十来,很快的。
我更惊后是有点怅然:也是,四十多了,距离五十好像真的没几年,因为有个退休年龄在,感觉都在倒数着日子过活。
再想想,很快我们也快四十了,也要倒计时过日子,有时不我待的意味。
我和大部分人不同,很多人盼着早点退休,我是听到延迟退休反而舒一口气那种。
虽然也经常说如果可以,不上班就好了。但是这种是在主动语境下的选择,但是退休总有种被动意味。
意味着身体机能下降,意味着不再被需要,意味着退出舞台的人群。
所以每次听到延迟退休,反而觉得还好,起码还是可以被需要更久一些。
我懒,不爱被束缚,希望能在年轻点的时候就自由自在不被束缚。但是如果被动自由,心理又会警铃大作。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经常有这种心理。
有时候接受到工作安排,反而欣喜多过负担。
因为工作安排到,说明还被信任,还在被需要,还是有某种意义上不被取代的安全感。
这种心理,可能对很多人来说,会成为一种负担,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对我反而好像是一种促进。
我那么懒散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心理需求,大概是不会主动要求学习和承担的。
因为希望自己在职场有点立足之地,所以被安排工作,总是接受。
以前会的,那正好总结复盘,在领导同事面前刷存在感;
不会的,刚好是一种学习机会,一个人涉略的范围越广,拓展的能力边界就越深。学得多,懂得多,也就自信很多。
以前大学的时候,我大学室友笑过我说想起我的时候,第一印象是一脸迷茫的感觉。
我当时不太理解这句话。
现在越来越能体会她说的这种感觉来源于哪。
当年的我,这个世界除了我家那个小镇以及书里探知的半知不解的零星知识,其他都是盲点。
所以我对这个世界,说好听是好奇的,不好听就是迷茫的,总似乎是游离的,又是倔强的。
是这些年工作里不停地锻炼,不停地解决问题让我一点点去拓清之前未知的世界:人情世态,生存法则,世态冷暖等。
也是在不停地看书中,把知识盲点一点点补充,尽管这个版图过于辽阔,穷尽一生依然有很多盲点。但是起码,很多常识,运行规律,基础逻辑,这世界在发生什么,流行什么,讨论什么,去向如何分析,我不再是全然地只能凭直觉。
我还可以凭经验,凭知识,凭各种观察而来的心得等。
这一切,都因为,我其实始终担忧自己如果没有核心做事能力,就不被需要,就会被取代的心理。
有这种心理,一是天生的内驱力驱动,天然没法接受自己不努力。二是我有更深刻的生存需求,我前无父母的经济基础可以兜底,后无天赋型一技之长傍身,也不属于能在职场风生水起之人。
除了磨自己,熬自己,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想提前退休,和担忧自己被无差别取代,本质上还是一种危机意识产生的动力吧。
好像也挺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