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全面检验亲子关系的第一个舞台(青春期,婚恋期,择业期),比如:依恋关系、心理营养、沟通模式和原生家庭。
青春期的父母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孩子们就像老虎一样,我们得小心翼翼的陪伴。假如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得很乖巧,则代表他的青春期推迟了,可能会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多岁的时候出现。这个时候引发的问题通常都会比较严重,比如:离异、破产、离职、丁克等。
青春期首先呈现的是依恋关系,这既是呈现矛盾的平台,也是一种自我修复的平台,通常经历了青春期后,依恋关系会有一半已经修复。而依恋关系是在早年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主要包括: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的人有界限,他们在小的时候和重要他人的互动关系是良好的,重要他人常以积极的、及时的方式回应他们;回避型依恋的人界限比较大,喜欢软抵抗,通常表现为冷漠,不交流。矛盾型的人没有界限,喜欢硬抵抗,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控制,指责。混乱型既有回避型的特点,又有矛盾型的特点。面对不同依恋关系的青春期的孩子,我们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和他们相处。
心理营养,0~3个月时,婴儿处于自闭期,他们需要重要他人的无条件接纳,要成为重要他人心中的唯一。4个月~3岁,幼儿与妈妈处于共生期,他们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只有当安全感足够时,他们才能正常的完成与妈妈的分离。4~5岁,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和认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性别认同和价值感。6~7岁时,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榜样,此时如果重要他人能够成为他的榜样,则他会像照相机一样模仿,从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处理问题的态度等方面来学习。
0~3个月没有被无条件接纳,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可能会出现早恋的情况,他们先寻找一个异性朋友为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而这个重要他人一定是会无条件的接纳他,并把他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有一些孩子在这个阶段找到了一位老师作为他的重要他人,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4个月~3岁期间安全感不足,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会表现为无法专注于学习。成年后,他们的婚姻和情感非常容易出问题。
4~5岁时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赞美和认同,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可能会沉迷于网络。因为游戏可以无条件接纳孩子,在游戏中他可以找到自已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6~7岁时重要他人如果没有以身作则,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可能会表现不恰当的认同,可能会成为攻击者或者受害者。
心理营养是食物,依恋关系是结果;当我们的孩子心理营养足够时,就能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如果心理营养不够,到了青春期后,我们就得加倍的进行补偿,才能降低焦虑或回避,形成比较安全的依恋关系。这样孩子在进入婚恋期和职业期时,就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给青春期孩子补充心理营养呢?陪伴老虎三步曲:认同,示弱,看到。认同与示弱是策略,而看见则是功力。
当青春期孩子的想法欠考虑,且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不要直接反对,不要直接说不,而是要先认同他。再给孩子做引导式陪伴,陪伴他做出新的选择,即罗密欧与朱莉叶效应。孩子的情绪越激烈,在面临重要的选择时,当以你的经验发现不合适时,请先选择认同。我们越认同,孩子的动力就越弱。父母与孩子因为角色的不同,不能完全发展成朋友关系,而真正正确的关系是:三分之一的事情,父母说了算;三分之一的事情,父母和孩子共同说了算;三分之一的事情,孩子说了算。
内心希望一个人变成什么样,他就不知不觉的会变成什么样,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你嘴里的孩子就是他长大的样子,系统的变化,将改变一个孩子。当孩子问你某件事,你明明会,但要装做不会,这就是示弱。我们要学会一点一点的把孩子往前推,锻炼他,当他真正碰到困难时,再出面帮他。父母越往后,才能推动孩子向前,父母才会越来越轻松。那我们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把一个普通的孩子推向优秀与卓越呢?
表扬孩子三步曲:
1、重复事实:越具体越生动越好。
2、说出感受:表达父母的真实感受。
3、表达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至少要准备20分钟的时间,好好听孩子说)
凡是劣势的地方皆有光,我们要把悲惨或黑暗的东西换成养料再还给孩子。尤其是当孩子退步或不够好的时候更需要这样做。
批评孩子三步曲:
1、只说事实:录相机技术,客观的描述你看到的,感觉就会更加真实与立体。在描述的过程中,要弱化我们重点关注的部分,放下主观的评价,不要激发孩子对我们的防御和抵抗。
2、说出影响/感受:说出这件事情对父母的影响,或父母的感受。
3、具体指导:父母需要教孩子怎么做或带着孩子一起做。
我们要学会在冰山下面做工作,不要针对孩子的行为直接做回应。而是要努力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感受和渴望,并从渴望层面出发回应孩子,这样的沟通才是真正能够get到孩子,让他们放下防御和抵抗,敞开自己。青春期的孩子负面情绪多,当他们被父母看见时,就是表达了父母对他们的尊重,这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当孩子的情绪出现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不是他们不听话,不是他们要厌学,不是他们要上网,而是我们的土壤出现了问题。我们要想想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关系,让孩子背负了某些问题。我们要学会重新这些问题,从缺陷中找到正向积极的资源,这样问题就会自然的消失,我们想要的状态就会自然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