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给自己定了个主题阅读的内容:如何阅读、如何做笔记。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主题阅读,原因是觉得一年坚持阅读下来,习惯已经养成了,也因为不断地有输入和输出,思考越来越多,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吸收书中的知识,所以我定下了这个阅读主题,并购进了一批相关书籍。
原本我计划着要先掌握高效阅读的方法之后,再去研究笔记术,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高效的阅读确实也离不开好的笔记方法。
所以这几天我的阅读更偏重于研究笔记术。
研究之后我才发现,过去那么多年的“笔记”真的是白做了。
做笔记(1)
学生时代,我可以算是个“学渣”,就是虽然很认真努力、但是成绩一直上不去的那种。老师对我说的最多的,大概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句“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然而如何去找,也没有任何人给我指引。
那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明明我这么认真的做笔记了,我的笔记做得那么好看,为什么我的成绩还是这么差?”
工作以后的学习也是这样的状态,认为自己听的很认真了,笔记做的也很有条理了,但是什么都记不住,而且在学习讲座之后,也很少会去翻看自己的笔记。听的时候没怎么记住,事后又不愿意去回顾,怎么可能记得住那些知识点呢?
反倒是我在听课时随手记录下的简明扼要的记录,能让我记住很长时间,而且对于一节课的结构和整节课的内容安排都能把握的很好。
对于这样的差别,我之前从未思考其中的差别,直到最近在改进手帐和学习笔记术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以前的“笔记”真的不能称作笔记,只能说是“复制照搬”——黑板上老师怎么写的,我就怎么照抄下来;PPT上专家是怎么写的,我就怎么照抄下来。有时候因为自己书写速度比较慢,漏掉了一些内容,就会让我觉得笔记不完整了,干脆课程或者讲座也就不愿意听了。
以前做笔记,相当于“复制黏贴”(2)
学习笔记术,是为了更好的整理书中的内容。
这一年里,我看完了80本书(到昨天为止)。这一年里,我做的有效阅读笔记很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的“阅读笔记”大多是把书里划出来的好句摘抄下来。
我看一本书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步:纯阅读。也就是从头到尾的看,看的过程中会用荧光笔画出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句子,但是不会停下花费时间写感想。
第二步:每天1小时的阅读量完成之后,在我的阅读日记里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也会记录一些当天阅读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
第三步:整理整本书的摘记。
第四步:根据目录整理一份思维导图提纲,方便我在其中查看比目录更细节一些的内容。
第五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份思维导图。但是这一步因为我总是做得很不顺手,在整理了几本之后就“偷懒”不再整理了。
整个阅读步骤可能在看完一本书以后还要花上好几天,这里面属于输出的内容大概就是第二步写阅读日记了。当然我也会在自己的随笔当中尝试去思考那些内容,也会把书里讲到的内容用于实践,所以这一年里的阅读笔记虽然做的不多,但是收获也是之前那么多年里完全不能比的。
但我总觉得,如果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整理方法,也许能帮助我把书里的知识吸收的更透彻一些,提高知识的转化率。
于是,一直不擅长整理记录的我,开始了笔记术的研究。
(3)
因为开始研究笔记术,我才发现了自己曾经在做笔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前我在做笔记的时候,只喜欢“照抄”。为什么?因为省力。
照抄是一种非常偷懒的做法,因为在照抄的过程中,大脑是不在思考的。
打个夸张点的比方,黑板上、PPT上、书本上的内容,从眼睛里进去了,然后直接往手的方向走,然后通过笔又走了出来。
这个过程,知识没有从进入大脑进行系统的处理,所以只是把它们单纯的写下来,由于没有经过大脑的加工,大脑并不知道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有什么信息来过,更不知道有什么信息出去了。
既然大脑都不知道这些知识来过,又怎么记得住它们呢?
我之所以“喜欢”整理阅读摘记,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不费脑子”,并且可以让人觉得,或者说是让自己觉得“我已经好好整理过这本书了”,然而这也仅仅是个自我安慰而已。
(4)
知道了这样的运作流程之后,想要改进方法,那么就应该在“外界刺激”和“输出”之间再增加两个步骤:思考、提炼。
这正是我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我最近开始练习的内容。
对于“思考”这个环节,其实我这一年里因为看书,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吸收的东西越多,越是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所以我总是在尝试查漏补缺——现在我所知道的内容里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就找到这个突破口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就比如说,我发现自己的有效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我就去研究如何有效阅读,研究的过程中又发现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笔记,又继续去研究如何做笔记;这两天又发现了自己不擅长提出问题,这也就成了我接下来的研究突破方向。
有关于“外界刺激”和“输出”之间的这一“思考”步骤,其实就在于把外界展示的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理解。
每个人的思考习惯都不一样,别人的思考方式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外界的知识输入进来,需要进行一个思考加工,让这个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比如说我在看《掌控习惯》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提到了“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这个内容,刚看到的时候我不是很理解,那我根据书中的叙述,再联系自己的经验,发现我以为我自己是因为有了目标才把一件事坚持下来的,但实际上是因为我围绕着目标设置了自己的计划,而制定出来的计划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体系”,这样一来,这个知识点我就消化透了,并且记得很牢,不容易忘记。
思考不过如果光是把我们思考的全部内容都记下来,可能又会变成另外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了。
人脑习惯于偷懒,比起文字更喜欢一些直观的东西,如果笔记中描述性的语言太多了,翻看的欲望也就降低了很多。记下来的内容如果不能定期的复盘,时间久了也就容易淡忘了。
所以把我们的思考“提炼”成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或者一行字,会比写好几行内容有效的多,甚至用上简单的视觉化图片,效果会更加好。
我最近参加Bujo子弹笔记训练营,子弹笔记中的“子弹短句”就有非常简练的效果。
就比如说《子弹笔记》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尽快给约翰回电话,他想知道你什么时候才可以准备好六月的销售数据”,这句话太长,回看的时候会让人看不下去,但如果写成“尽快回电”,时间久了又不会记得具体是什么事情。如果要精简并提炼的话,可以写成“回电话给约翰:六月销售数据”,这样就非常的简练,即使是一段时间过后再来看这句话,也能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所以在做笔记的过程当中,把自己思考后的内容用最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那么笔记的效果又能有所提升了。
提炼(5)
对于如何做笔记,重要的不在于把笔记写的有多好看,而在于思考和提炼的过程。而我过去的那么多年里,恰恰就是少了这两个步骤,导致了“明明做了笔记,却一点用处都没有”的结果。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明明认真做了却没有改善,那只能说明方法不对。方法对了,自然事半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