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主要说的是总体上介绍游戏力的两个W(what)、一个H(how)和一个R(result),就是什么是游戏里,为什么要采用游戏力的养育方式或者说游戏力的意义,父母需要怎么做到游戏里的养育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通过游戏力的方式能带给孩子什么?
首先,作者介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常与孩子陷入各种各样的战争状态中,并且情况越来越遭,这就导致亲子之间越来越没有亲密交流。比如:
☼ “婴儿期怎么哄都没法让他安静;
☼稍大点后就开始发脾气、耍性子;
☼读小学三年级睡觉前还要生气,初中了就开始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闷闷不乐”。
作者提到这些其实是由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与天生的好奇心演变出来的情绪与行为。但父母们往往体会不到,父母们一遇到这情况就会无奈、烦躁甚至愤怒,表现出以下行为:
☼或者惩罚孩子;☼或者唠唠叨叨;☼或者吼叫。
总而言之这些都叫做“无计可施”。这一圈下来,我觉得就是我们常说的类似于“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现象了,其实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仍然爱着孩子,但我们却也内心有深深的孤独,不知道怎么在这些时刻把曾经亲密的亲子感情重新联结起来。
接着,作者提出“游戏力——基于玩耍时游戏的养育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的联结的桥梁”。
然后,作者阐述了父母眼中的游戏,并给出或解释或反驳或案例:
(1)游戏对于成人而言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成人早已失去了游戏的能力。举了典型的例子:大人会奇怪孩子怎么可以为芭比娃娃穿一个下午的衣服?
(2)大人会觉得养育与游戏毫不相干。作者举了一个“模仿游戏”的例子,说明了两点:一是,只需借助一点点外力,养育与游戏就可以联系起来,那父母就需要善于借助外力并找到那个外力方式;二是,“游戏力”的方式并不只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内涵也比游戏更丰富,书上也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那些时间点可以进行“游戏力”。
(3)现实生活给了父母很多进行“游戏力”的障碍。比如压力、责任、工作。
(4)有些父母生性好强,既不能放下有强烈的控制欲,也不能享受游戏的乐趣。书中列举了“教孩子抛球”的例子和“假装生气”的例子。
再接着,作者从孩子的角度解释了孩子为什么游戏,实际上也就是说孩子为什么喜欢游戏或者孩子们游戏的价值有哪些?
(1)孩子天生都热爱游戏;并且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游戏都可以进行;游戏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孩子能在游戏中得到完全的释放来成就自己。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或者不能投入游戏活动,那么他很有可能是存在必须引起重视的心理问题。劳伦斯说受过虐待或不被尊重的孩子,首先要学会游戏。书中举了个“生日聚会上跑过来跑过去就能哈哈大笑”的例子说明了游戏的基本点就是产生笑声。
(2)游戏除了具有好玩的一面,还具有理论层面的意义:满足人们(包含父母和孩子)对联结、对亲密情感的无尽需求,这也是对人类基本上最重要的意义。
a. 游戏是通过主动的探索和时间来进行的,所以很多方面的学习都可以在游戏中发生。比如“亲子间相互抛掷垒球”会给孩子带来自信,让孩子对父亲产生信赖感。
b. 一个简单的游戏也可能隐藏着强烈的情绪暗流。比如“亲子间相互抛掷垒球”游戏中儿子掷球的力道反映了孩子所发泄的情绪跟玩垒球毫无关系,只是将别处积累的情绪借机发泄。这时父母要有一双慧眼,会翻译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放学回家不爱写作业等等。
c. 游戏还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比如“过家家”游戏。
(3)游戏能使儿童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书中举了三个例子:
a. 孩子会把在学校过得不顺心转嫁到回到家中的各种恼人情绪或行为上;
b. 一个孩子在阅读上遇到的困难转化为画画上,并通过与爸爸妈妈的分享的甜蜜时光,就找回了安全和自信。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孩子很多时候是安全感和自信力的确实,在一件事上缺失了,可以通过其他事找回。这就是后面的父母要学会给孩子蓄满“爱之杯”。
c. 类似于“假装生气”游戏,通过一些夸张的方法比如:唱一直傻乎乎的歌,假装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个我经历过,有一次我闺女放学路上一直心情不好,我也没相出好办法,就跟她一直互相夸张的对撞,慢慢撞出节奏来了,闺女就沉浸进去了,哈哈大笑起来,完全忘了刚才因为啥不高兴了。),说话的表情夸张一些,枕头大战,讲一些笑话,唱歌剧的方式来提醒孩子等等,都是游戏的方式。
再再接着,游戏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正面的东西?
(1)培育亲密,远离孤独感。
比如,学龄儿童和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抢孩子游戏”在孩子看来就是一场欢乐而另类的拔河比赛,能建立亲密关系。
又比如:“假装游戏”能把父母对孩子感到生气失望的一瞬间拉回来,还能增加彼此的亲密感。
☼这里提到了两种特殊情况:当孩子内心孤独时,可能会看上去精神萎靡,少年老成,表现出默默躲在角落里;也可能极度亢奋、坐立不安,做什么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表现为在与人相处时蛮不讲理、横行霸道。这两种情形其实都是在表现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这时候大人不能把重点放在这些表面上,而应该看到内心所掩饰的痛苦,抓住游戏力的有利时机。书中“大卫与妈妈的在一起游戏”特别值得父母学习。
(2)培育自信,远离无力感。
比如“看病游戏”和“过家家游戏”的反复练习会让孩子对于周围发生的一切学在心里,变得越来越自信。
比如“学龄前的孩子”通过扔东西等主动探索的方式和大孩子通过与朋友一起做任何事情的方式,都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就是孩子眼中的游戏。
比如妈妈通过玩偶剧的方式解决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不愿自己穿衣服的被抛弃感。
以上这些都需要父母全身心地投入时间反复练习。
(3)培养情绪康复力,不再深陷悲伤。
比如:“看病游戏”的目的之二是恢复坏情绪,释放恐惧感;又比如:妈妈通过夸张的玩笑口吻化解“姐姐揍弟弟”的冲突。再比如:父亲与女的叽里呱啦的对话游戏培养女儿的共情心理。
文中还强调了,区别孩子是孤独还是无力并不容易,需要的是父母加入孩子的世界,将他们从封闭的情绪和怪癖的行为中解救出来。
最后,我们也可能更会游戏,只要愿意一试,也可以成为擅长游戏的父母。接下来的14章主要讲这些途径。这里强调了要尽情、要一直练习、要享受乐趣这三点。还举了康妮的“枕头大战”的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