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
一直想写点关于逃离的东西,现在一个人待在家里,晒着太阳,听着喜欢的歌,内心宁静,时光正好。
就现在吧。
《逃离》是一本书,高三的时候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第一眼很喜欢书名,后来买了这本书,但是开始看的时候发现以目前自己的年龄和阅历可能看的太浅,可能它有更深的含义,不过目前自己并不懂。后来就搁置了,想成熟一些再看。这次回家,整理书柜时看到了它,想重新好好看一遍,想看自己会不会有不同的想法。
逃离对我来说有些特殊的含义,我的qq昵称是逃离,换成这个之后没有再变过。但可能没有人能读懂它的含义,如果有一天有人能读懂它,那这个人一定会在我的生命里占据重要的位置。
逃离,是一种符号。就像图腾一样。
对我来说,逃离不是逃避,而是断舍离。
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与羁绊,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净空。
逃离,对目前的我来说是逃离一些不必要的社交网络,和无关的人的接触。
最明显的就是逃离qq了,这个真的是最明显的了。
高中时,高一高二qq被盗了,也没有再找回来,那两年qq是缺失的,但是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该联系的依然联系,不联系的渐渐失联,有它没它也没什么不同。
高三时偶然机会,又找了回来,但也没登几次,也没发几条说说。
到了大学,情况有些不同。qq使用频率变高,有一点事情总想和别人分享,发很多说说,所有的一切喜怒哀乐都毫不保留的暴露在别人面前,qq上加了很多人,但是有很多形同僵尸,只是点赞之交~
那时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心情,再次看发的那些真的很无关紧要,你觉得好听的歌分享给别人,但是又有几个人会真的点开仔细听呢?当你真的需要安慰的时候,又有谁会过来给你安慰呢?
突然觉得当时的自己很傻,何必让那些不相关的人围观自己的生活,又何必以自己的软弱寻求安慰。何必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别人身上。
发那么多无疑是在暴露自己的软弱,仅此而已。
很多时候发的那些心情,只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人。但是每次都是全世界都看见了,而他却没有看见。这个时候就会一次次的删除。
在知乎上搜索逃离朋友圈,有个人的回答很有道理。
把自己的需要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缺失,等于发个乞讨样的奢求,渴盼对方的施舍。对方何德何能让你置自己于这般卑微的地步呢?收起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好,希望也好,实现不了的都只是失望甚至绝望。别在这样对自己了好吗?
当你不爱惜自己,过想利用自己作为依赖别人的筹码时,你才会轻易的跟别人说,我今天好惨,很不开心,全世界烂透了。
谁有义务总是来抚慰你动不动就各种受伤的玻璃心,自疗才是根本结局途径。何况你发个状态无疑是把痛苦又放大了一倍,每回复一次就加剧一次。
人不可能耗太多的能量去处理这样痴缠的深渊式的自怜痛苦。
看到这些,觉得说的就是自己。敏感,脆弱,玻璃心。发那么多东西,一直在想着依赖别人,获得别人的认同安慰。从来没有想着自己去解决问题。
那些也只是逃避罢了。
想清楚了这些,愈发觉得之前的那些东西是多么幼稚可笑。
一条条的删了上千条说说,到后来只剩下0,关闭了朋友圈,也删了很多微博。
qq换成了tim版,没有了动态选项。不用去点开那个小红点,也不用再被打扰,我不想去了解那些无关的人的种种,我也不想被无关的人和事打扰。
不想再发无关的说说,只要你愿意可以永远不被打扰。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把qq卸载微信卸载一天会发生什么?
回答是你会发现没什么两样,你的好友甚至不会察觉你不在。再登上去,你发现空间访问量是个位数,消息列表是空的。你真的没那么重要,缺了你,世界照样转。
自己试了一下真的是这样,只要不发说说没有人会访问你的空间。没有人会发现,你换了头像,清空了空间。没有人会发现你的消失。
明白了这些,更加想逃离这一切。
不发说说,真的,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我的生活不需要旁观者,我的人生也只有我自己可以定义。
逃离挺好的,逃离了这些事情,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更加知道自己是谁。
我想这样也算慢慢成熟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