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作为教研的一种主要形式存在着。有人凭借它,青云直上;有些人借助它,有效提升了自己。也有人对它爱不起来,多数情况下只是迫于任务,又或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无论怎样,作为教师,你都逃不掉公开课。
我记得自己的第一节公开课。那时年轻的我在老家,没有想到要去问任何人,电脑都没有当然也就没有更多的资料可参考。我是单打独斗,把公开课看成是学校对自己的一次考试,一次公开亮相,一次塑造自我形象的机会。于是周末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心设计详写教案一个白天。效果如何?应该自我感觉良好吧。
没人评课帮助提升,我记得有一次我把两个班的课上得一模一样,让一个听课者鄙夷。现在的我想起这事,我都不知道那两节课都听、大概学识走在我前面的那个听课者怀着什么目的?
我记得1997年在教院附中实习的一节公开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为我攻克了这课情景交融的难点,教学过程也自然如行云流水,教院与附中的指导老师于是都把实习“优秀”的称号给了我。
我也记得2001年决定我命运的一节公开课,我面对着的是不认识的一群学生和老师。凭着那节运用了勾连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文言课堂《伶官传序》,科组长充分肯定了我,学校给了我代课老师的机会。
后来转正,我在那所学校做了一段时间的备课组长,教研员要来调研时,别人不愿上的公开课就只能自己默默地承担下来。
我也曾经代表学校参加过教学比赛,记忆中就只有问到科组长,其它人是漠不关心的,问了也白问。哪像现在的学校和现在的平台,一节公开课可以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集体打造,亮闪闪的!
后来调到现在的新学校里成了老教师。新学校平台高,若不是疫情,那是每年都会有校园开放日的。这时的我往往失眠症状渐重,担心别人误闯自己课堂,有损学校形象,就有点害怕厌恶起公开课来。
但我基本上还是做到一年上一次校内公开课。
很有意思的是,也算照顾吧,我这公开课跟别人的不太一样。别人是提前预告,我的则是根据睡眠情况当天通知。只要不是两个小时以下,能有3小时的睡眠,我就跟科组长说这公开课可以上了。因此我的公开课也就是原生态课,只教一个班就一次搞定,可以精心准备,但谈不上打磨。
但就这样,还是有一学期例外地上了两次,一次面对校内,一次面对校外来听课的老师。那是一节作文心理描写课。
就在今年的5月,我还上了一节公开课《一鱼九吃,一材多用》。
我很关心其他学校跟我差不多岁数身体也不好的人还上不上公开课?我得到的信息是可以不用上的。
现在的我生活在比我更年轻的人当中,更多的时候当然是看别人上公开课。
我见过的打磨次数最多的一节公开课,7节课7个班。唉,真够折腾的。
我见到有的年轻人去问过不同的老师,看过不同的资料,但就是整合不出自己的东西,真得有师傅手把手带着。
我也看过盲从权威、盲从答案的,让学生思路跟着预设、答案走的。
我看过形式大于内容的,或音乐或美术或表演或信息技术……整节课热热闹闹的,却不像是语文课。
我也见过有人绞尽脑汁,费尽心力,定要设计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课来,仿佛那就是自己的品牌。
我见到优秀的年轻人,借着公开课,借着平台,吸收集体的智慧,用心刻苦,很快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成绩辉煌。
公开课,更多的时候成了年轻人的成长课。
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种磨砺,痛苦并快乐着,成长着!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成长!
一路走来,有着不同的机会现场聆听过大师级的公开课,领略到不同的授课风格与风采。
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肖培东的一节课,整节课就一张PPT,并没形式上的各种花样,但设计精巧,引人入胜,讲究互动,能带着学生和听课的我们进入文字的殿堂。
当然也有大师的课不那么成功,这样的失败也很正常。
一堂优秀的公开课,必定会关注到学生,能够随机变化,而不是自己的表演。
对于听者来说,先进的教学理念,思维的碰撞,文字的盛宴……就是收获,就是难忘!
昨日听课后的取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