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是微蓝拆解李善友老师大课第5/100篇
李善友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了一句话:大多数人参加混沌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课程有没有用?半年前,我也错误地认为站在高处的理论学家们,课程高大上,但是不接地气。很多道理在现实中是用不上的,没有实操性,太过理论化。经过这半年的探索,我发现是我太过浅薄,而正是自己的这个想法,使得自己在精进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今天想跟大家探讨一个话题就是知识或者说道理的无用与有用。
1
我想首先我们要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界定知识的无用和有用?如果我们从人性的弱点出发,人类只关心自己。那么个人对于知识是否有用的标准,就是对自己有没有帮助,能不能让自己改变,能不能让自己赚钱等,或者再笼统一点说就是跟自己有没有关系?
包括微蓝在内,都有过这样的想法。这些高大上的理论,跟现实生活的关联小。或者如果有关联,我不是那些名人,我只是普通人,他们能做的事儿,我不一定能做。我还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情吧。而正是因为我们的这个想法,让我们可能永远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感觉没关系是错觉,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
当你认为这些知识与你无关时,它们就真的在你身上不会起任何作用。所以,只有当我们认为我们学习的知识,对我们有用时,这些知识才可能对我们起作用。
2
一个时代,进步最快的时期往往是在包容的环境下。中国思想精华最多的时期就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如孔孟、墨子等大家。一个人的成长亦是如此。自古至今,有大成就之人都是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世界的。如黑格尔的一切存在皆有道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吴军老师在《见识》中也提到要从骂自己的人那里学习看有什么有价值的地方。这是何等的胸襟?
李善友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中国人的学习大多都是归纳法。但是归纳法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以偏概全。大家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是如何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经验主义者。我们首先会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来判断某个道理或是知识的正确性或是实用性。真相真的是如此吗?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便是结果成功的经验,也不一定说明我们当时运用的道理是正确的。有可能有我们看不见的因素在起作用,也有可能有运气的成分。
我们要避免以偏概全,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所接触的道理。
3
正如李善友老师在课程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所有器官眼睛和手等都是细胞构成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眼睛和手的差异呢?
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也提到了lollapalooza效应。即那些相互强化并极大地放大彼此效应的因素,会产生巨大的合力。
所以,我们要想让知识有用,除了要深入研究基本概念之外,还要去研究基本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简单的一本《几何原本》就影响了牛顿、林肯等伟大的人物。而牛顿的机械论则影响了管理等各个学科。
研究知识与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迁移到现有情景下,进行重新的组合与排序,打破旧有系统,重建适合的新系统。这就是让知识有用的终极秘诀。我们创新,再造的不是最小因素,而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上就是微蓝浅薄的看法,欢迎大家来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