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写一篇随笔,如果因为各种事情而耽误了会有一点内心不舒服,然后是愧疚和自责,显然这个程度并没有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健康,这似乎还谈不上“中毒上瘾”的那种欲罢不能。
手机壳破了,换得新壳依旧是《心经》,玄奘精通梵文,知道国人错会了菩萨的法名,本为“观自在菩萨”,而世俗习惯了“观世音菩萨”。我更喜欢前者,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存在是件很幸福的事,如果一个人可以知道自己存在就可以称之为菩萨。这很难,佛教里提倡要修行,就是因为绝大部分人是他在,也就是必须依靠某一种外在的事物来让自己觉得存在。比如我们在朋友面前很舒服,就是因为朋友的存在让自己找到了存在的感觉。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人根本无法通过自己觉察到“我的存在”却把这样美好的理想投放到了身边的人那里。
我们有很多时候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放在一个被自己理想化的对象人物身上,好像如果对方能够做到,就是在替我们做到一样,我们会体验到同样的快乐。特别是对朋友和亲人,这隐含着一种如此的逻辑,那就是自己是非常不凡的人物,所以与自己有着亲密来往的人也如此的不凡,能够与自己保持密切关系的人都是“仙佛”一样的存在。
这在很多家长那里可以得到印证,太多家长当讲到孩子的成就时会有一种特殊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自己与孩子一样活得了那些成就。这就是通过孩子的存在获得了自己存在后的兴奋。当一个人不能够自己内观找到自我存在,那么就一定会对他身边的人提出比自己更为苛刻的要求,其实就是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延伸,别人的一切荣誉和成就如同是自己的成就一般。
孩子大概在八九岁的时候会出现“名门效应”,这个年龄的孩子会以爸爸妈妈的社会地位而感到骄傲和优越,很多孩子面对自己父母一般的生活状态时,会直截了当的告诉父母:“如果父母是.....,就好了。”并表示出对父母现在生活状态的失望。当然鉴于孩子的年龄,父母会一笑了之。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心理阶段,当到了成人时段,还十分在乎身边人的情况,并严重的依靠与自己有着某种紧密联系的人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时,就有了问题。比如一些对孩子过于苛刻的家长,其实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家长自我的存在感不强,必须要依靠有个“好儿子、好女儿”才能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存在,否则整个人都没有了支撑意义。
面对孩子的失败表现出比孩子还要难过和痛苦的家长,完全与孩子共生在了一起恶,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不强的自我存在感会严重的阻碍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建立。父母紧紧绑缚着孩子,孩子就无时无刻不得不考虑父母感受,以父母的存在为前提,那么孩子自身的人格成长就令人堪忧了。
反之,父母具有非常好的自我存在感,这种内在的力量也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无论处于怎样的人生状态里,都能够不屈不挠的独立自主过好所选择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