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孩子身上刻画
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我们的父母,有一种习惯的倾向,能用嘴巴说的,不用行动教育,能用鞭子抽打的,绝不用嘴巴说。
说得好听一点,是工作压力太大,没有时间、精力和孩子纠缠,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自己太过懒散。
不然也不能催生出大量教育机构,设置各种五花八门的奖励,推动家长行动起来,把教育孩子落实到实践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需要有模仿的来源,父母又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长、最亲近的人,原本就多着一层莫名的信任,自然会本能的进行模仿。
03
你的任何举动,都会移植在孩子身上
父母喜欢要求孩子,无事别玩手机,晚上必须早睡,早晚都要刷牙,吃饭不得离桌......
孩子被父母的各种言传的规矩压得喘不过气,为什么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偏偏要求我必须执行?
朋友Y喜欢饮酒,特别夏天一到,一碟花生米,一晚卤菜都能啜饮两小时。
自从儿子进入初中,开始喜欢和父亲做对,而且还很机灵,总是拿父亲自己做不到的事,来攻破父亲的高深道理。
一日,Y回到家,看见儿子正拿着啤酒瓶,自斟自饮,已然上头,小脸蛋一脸通红,猴子屁股也逊色一二。
Y见状,立马一个飞身,冲到儿子身边,紧接一个空手拳,瞬间夺下儿子正放入嘴边的酒瓶,紧接着冲孩子一顿臭骂:“你个龟孙,居然还喝上酒了!”
儿子微醺,挥手示意:“喝点小酒算什么?你不整天都喝吗?”
真是酒状怂人胆,孩子这下可惹恼父亲,皮肉之苦自是没有逃脱,不过却深刻地给Y上了一课,自己做不到,干嘛要求孩子非做到不可?
的确,我们在希望孩子拥有好习惯的时候,往往忽略自己是否为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
想让孩子不要以“你都做不到,干嘛要求我”来驳斥你的教育,就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只有自己先做到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与规矩,才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和督促孩子,孩子也才会心服口服。
03
3
你的每一次承诺,都决定孩子的品性
太多家长不注重承诺,以为孩子小,过两天就会忘记父母对他们的许诺。
当孩子哭闹时,为了缓解孩子情绪,父母不自然的会采取许诺的方式来宽慰孩子。
比如告诉孩子:
别哭了,待会妈妈给你买台电动挖掘机。
快吃饭,吃完爸爸带你去游乐场玩。
听话,不要到处乱跑,跟着妈妈,出去后,妈妈给你买你最喜欢吃的冰激凌。
这样许诺的话语,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可惜不知道这些个承诺,是不是都兑现了呢?
曾子杀猪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
一天,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小儿子哭着要一起去,曾子的妻子被纠缠得无奈,便对孩子说:你要听话,乖乖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妈妈杀猪给你吃。“
孩子总算被哄住了。可当她回到家时,发现曾子正准备去杀猪,妻子不舍便前去阻止道:我只是要哄孩子,让他别哭闹,怎么真的要杀猪呢?”
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不践行对孩子的承诺,你就会失信于他,孩子就会觉得你在教他说假话。
曾子果真杀掉了原来还打算继续饲养的猪,兑现了妻子随口许下的诺言。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时刻要记住,不要为了临时哄孩子开心,或者为了制止孩子哭闹,随口向孩子许下一大堆承诺,却又不去实现,久而久之,就会在孩子内心形成“承诺可以不用实现”的刻板效应。
所以,只要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就务必让自己成为一个遵守行为准则与规矩的人,力争从自己的言行上,给孩子正确的指导。
其次,无论我们是为了控制孩子的情绪也好,还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也好,一旦我们向孩子作出承诺,哪怕再细微,再艰难,也要一一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