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2号 北票市桃园初级中学 蒋海东
严厉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
本周开始阅读《最好的教育最简单》第二章《净化软育儿观念》,第一个观点就是严厉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这点被多数人认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学习的力量,儿童学习的对象就是周围的人,空洞无物的说教和严厉批评都起不到好的作用,说教往往是短期的效应,小孩子有时候就像小老鼠,撂下爪就忘,因为年龄的原因,理解能力略差,关注力也不行,做事也是不牢靠,说几遍才有效果,必须和巴甫洛夫学习,不断的强化刺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儿童脆弱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关注,需要鼓励和帮助,不是漫天飞舞的批评和惩罚,宽容大度才是关键,佛性教育更是幼小的孩子,棍棒教育只适合部分叛逆的孩子,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承受严厉的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很多人的共知,但不是真相,严厉的教育中棍棒教育是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可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坚持就容易让孩子的心灵收到伤害,也就是说严厉教育是略过了教育本质,只是看效果,忽略过程,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
有时候儿童的世界本来就没有对错,只不过我们规定了对称。一件事,做了和没做,怎么做的,效果如何,都是可以复盘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是大人的一厢情愿的选择。对于孩子怎么想的。很少考虑,大人都是以为孩子着想为借口,为孩子做选择,鄙视孩子的幼稚的想法,强制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尽管都是好心,但是效果未必是好的。有心栽花花不育,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是生活的艰辛。
为什么说严厉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因为严厉的教育抹杀了儿童的天性,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打压了孩子主动求知的欲望,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理想的模样,是对是错?没人知道。
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
我们经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这里就是说遗传的作用,但是我们同时还会看到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些似乎是有本事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却是没出息的孩子。
这是为什么呢?学历较高的家长往往事业上比较成功,在社会上相对来说比较有地位,可以说是非常优秀,那么这些人做家长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强权,平时强权惯了,回到家以后也会不自觉的体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流露,似乎是天生的一样,很难改变。他们自己强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也都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所以期望值会比较高,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这样的家长往往用自己的成功去压迫孩子,当初我怎么样怎么样,那么现在你就得怎么样怎么样,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不知人还是有差异的,你能达到你的孩子不一定能达到,这不是以意志为转移的,人有一定的智商和情商,这是很难改变的。一般有智商的人适合搞技术,情商高的人适合搞权术,在孩子中别表现的淋漓尽致,什么样的孩子,就会玩什么样的游戏,人群中处于组织者的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也会成为行业内的精英,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往往是默默无闻,因为平时养成的习惯是无争,那么他也就丧失了一些进步的机会。
人都有惰性,小时候养成的习惯,长大以后他也很难改变,平时没有的习惯,让它快速培养出来也是比较困难的,这里面有一定的惯性或者是惰性,人们习惯上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什么怎么做?这都是归结于原来的成功的案例,人们总是把过去的经验嫁接到新的事物里面,以旧知去感知新知。
很多孩子由于父母的要求过高而失去了进步的这个可能或者欲望,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做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那么他也就放弃。因为目标太高了,他实在是勾不到。对于一种没有希望的东西,他也就没有去尝试的这种勇气或者是愿望。老子的成功是老子的,儿子的成功是儿子的,他们很难复制的。用旧的知识去指导新的知识是有一定的风险性的 ,因为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如果不根据事物的变化进行调整,那么就好像刻舟求剑一样,容易造成错误。
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所以它的成功是100%失败,也会是100%。所以人们一般不习惯于冒险,都是用比较保守的方法。一直生活中就少了很多的尝试,人们总是规规矩矩地做事,规规矩矩的做人,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培养孩子不能太理想化,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十全十美,这往往是事与愿违。可以说没有太完美,有一点缺憾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可能要孩子成为一个全才,无所不能。那是不现实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你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才往往在单独的一两个方面突出,就足以谋生。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能太求全责备,不能太急功近利。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隔着很多的东西,很多美好的愿望是很难达到的。你可以去天马行空的想,但是做的时候需要深思。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这是不现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会有自己的嗯,人生观世界观,他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所以他很难接受或者部分接受。我们只能提一定的建议,而不能去扼杀他们的天性。毕竟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它要吸收一部分思想,他要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成长才能够逐渐的成熟,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长,所以很多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去分析,去判断,这样他们才能够让自己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才能够接受社会,让社会接受他们能够生存下去。
说到底我们教孩子的应该是一种生存的技术,如何躲避一些危险,能够少走弯路 ,这也是我们能做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同样也没两个思想一样的孩子,所以我们不能够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一样的,因为他们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各方面的条件也是不一样,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点去发展他们的专长,让他们的专长成为他们的谋生之技术…。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在我们看来社会上是有一些规则的,也就是说需要一些公序良知来维持,这是没有问题的,这些规矩我们需要遵守。
这些规矩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路边的围栏一样,它可以避免我们走弯路,或者规范不应该去的地方,就像前进过程中的指向标一样指导着我们向前。
规矩是应该有的,它能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儿童来说规矩太多,往往也会让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
孩子的世界就是遵守很多,家长是不是也这么想,所以给孩子立了很多的规矩,这不行那不行,弄的孩子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没错的,但是这种规矩如果太多,它就像绳子一样束缚了孩子的所作所为,那么这个孩子往往会畏手畏脚,怕这怕那。如果一个孩子嗯喜欢这种规矩的约束,那么往往就会失去了主动探知的这种欲望,那么它的创造力还有他的想象力就会受到限制,那么他也就很难成为创造性的人才,也就是他很多的思想会被这些规矩所约束,那么就很难出现比较突出的有创造力的想法,因为他所有的想法首先要和这些规矩相串联,看一看符合不符合,然后再进行思考,那么这也就无形中过滤掉了很多有用的思路,这是很可悲的。
孩子的思想本来就应该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那么这种情况下,他的才能够想出来很多不为规矩约束的想法。他的思路才会更加珍贵,才能够能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解决问题固然很重要,发现问题更重要。
我们要有正确的消费观
拜金和吝啬都是畸形的金钱观,一方面我们不能够给孩子传递拜金主义的思想。不要去崇拜那些人,他们再有钱,他们是他们,跟咱们没关系,你再拜金他也不会把一分钱给你花。所以他们真的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我们没有必要去崇拜他们。不要有拜金的思想,金钱至上那是错误的思想,钱毕竟只是一种物品,花出去的是钱,花不出去的就是纸,就是垃圾。所以钱这东西没必要太多,再多的钱花不了他也没有用。只要有合适的够花就行,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消费观,既不能拜金也不能吝啬。应该花还是要花的,不能太慢待自己,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什么都是空谈。如果因为吝啬,我们的身体被拖垮,那是得不偿失的,毕竟长寿才是真正的追求。如果有钱没命花,那也是没有用的,那只是守财奴而已。所以我们要有比较合理的消费观,该花的时候就要花,该节省的时候就节省,既不能太拜金也不能太吝啬。合理的分配自己的资源,合理的花钱,这是所有人要面临的问题,不管是大人的还是小孩都需要考虑,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所以儿童的消费观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够合理的调用自己的资金做到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不能太浪费,所以这也需要学习,如何让钱的消费变得合理,这会影响到这孩子整个的人生走向。社会需要消费,社会才会和平,没有消费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有需求才会有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理论,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消费观,让孩子学会花钱,学会消费。
关于钱的问题
很多家长都会遮遮掩掩的。穷养儿富养女,似乎有道理,但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给孩子钱需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不能太溺爱,孩子手里钱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容易养成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如果学校里有不良少年,很容易被选为霸凌的对象,因为钱招惹麻烦。所以孩子手里钱够基本的生活就行,不要有太多的余钱。这样也容易让孩子养成有计划花钱的习惯,节俭也就是从点点滴滴开始的。
当孩子突然要钱,要问明情况,是不是正常的花销,如果有其他问题一定要及时了解。不能让孩子孤军奋战,该帮助就帮助。
“孩子乱花钱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表现得似乎确实有问题。一是孩子乱花钱,见什么买什么;二是偷偷从家里拿钱。这都是很要命的,孩子乱花钱也会助长孩子的不良风气,生活中没有计划性,对于生活没有规划,也不管有没有用,喜欢就买,买了也不一定有用,也许当时就是思维混乱,买完就后悔,钱花了却买不来快乐,盲目跟风随心所欲,这里需要引导,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反思,购买什么是有用的,那些是现在有用的,可以马上买,哪些是将来有用的,可以以后买,哪些是没用的,可以不买,要学会判断,花钱要有预算,不能超过自己的购买力。这也是成年人面临的问题。
孩子从家里偷偷拿钱必须要管,否则容易出问题,要弄明白为什么拿钱?去做什么?有没有意义?为什么不和大人说?是沟通有问题?家长也要反思,去处理好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