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主要学习如何清楚的表达信息。从主语、连接词、具体性三个层面来学习表达的技巧。
要让信息变得更清楚,只要控制好以下三个要素:
使用主语与谓语关系明确的句型
连接句子时使用正确的逻辑连接词
使用让人产生印象的具体表现
1. 善用主语,影响别人的思考
明了的表现最先要注意主语是否明确
有时候省略主语不会带来太大的问题,但一定要清楚意识到:欠缺主语容易造成很大的误解。
例如:
爱你。 很容易推断出主语是我。
很累吧。 也可以推断出主语是你。
本公司非常重视与A公司的独家交易,可是最近开始与别家公司交易,让人非常担忧。
这句话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是谁最近开始与别家公司交易。虽然能推断出应该为A公司,但是使得语句没那么明确。 “让人非常担忧”则很难推断出到底是让谁担忧,是本公司,还是说话者本人还是a公司。
应该关闭亏本的店铺。
这句话也没有指出动作的执行者,缺乏执行者那么责任归属就说不清楚。
在商务文案中,我们经常看到使用被动语态的表现,例如“xx被认为”“xx被公认为”等,靠这些来酝酿出客观分析的感觉,这种无意识忘记主语或者被动表达方式的人心底多少抱着可以巧妙蒙混过去的感觉的念头。
使用被动语态有各种理由,除了前面说的制造客观分析的感觉,一般被认为还有以下理由:“听起来格调较高”,“可能唤起被害者的悲伤情绪”,“没什么信心,所以先别把话说死”。但总而言之使用被动语态一定要小心,不要滥用。为了让信息更加明了,最好还是以“清楚表现出主语”的主动语态作为基本句型。
想要刺激思考,用及物动词就对了
使用主语与及物动词的思考方式,可以训练我们能够意识到行为者的意识,这种基础训练非常重要。
不管最后决定用什么句型,总之先使用及物动词就对了,如果不能用及物动词,那么就用使役动词“让xxx”。使用之后,你会发现心里自动思考到很多问题,如此便能够活化你的思考。
例如:
我们常在车站听到的广播“门要关了”这句。
用的是不及物动词,没有指出谁是行为者。但门本身没有生命,不会自己关,一定是有人把它关起来。
改成及物动词变成了“关门”,加上主语变为:“列车员要关门了”
改成这句话后,接受者就可以意识到行为者,可能就会开始找对象进行交涉提出要求,“等下我”“他是怎么样把门关的”等等
让对方别想,照办,用不及物动词
“门要关了”听起来感觉门会开开关关,是自然现象,听起来就像契约书上面会出现的“不可抗力”,找不到行为者,那无奈之下只好接受。
“门要关了”与“要关门了” 虽然看起来一样,但前者是不及物动词,后者是及物动词。以地铁为例,我们听到的都是“车门即将关闭”,使用了不及物动词,站在车站员的立场,为了防止时刻表被打乱,将车门关闭表示成自然现象是更好的。
最好一开始就用及物动词思考,你的思考要不断意识到行为者。可是在最终信息中,最好还是分别使用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来表达。使用不及物动词不一定会僵化对方的思考,只不过可以提高让他觉得“顺理成章”的概率。
设定主题的句子
例如:
“长颈鹿,脖子很长”的意思在强调我要说的是长颈鹿
“今天,想吃乌冬面”也是一样,强调今天这个时间点。
这种设定主题的句子,经常会挤掉原本的主语,如此一来,文章的基本结构也就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会变得不明了。
这种句子偶尔使用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但是如果太多,我们就很难判断出主语是什么。追求文章清楚表达的第一法则是清楚的主语与谓语关系。设定主题的句子用太多只会徒增混乱而已。
主语有时候需要故意省略
前面我们讨论了为了让文章结构明了,最好多用主语与谓语明确的句型。但有时候故意加入主语反而可能导致接收者过于将注意力放在主语上。例如你说观点时强调“我个人认为”等于诱导用户去思考“这只是你认为,那别人不这么认为”。如果你的本意并非诱导对方有这种想法,最好不要强调“我个人”。
当你省略主语后,就得注意对方会不会误解你想要传达的具体内容。
让主语与谓语尽量近一点
例如:
业务部长在前天的例会中,听到各业务点报告的业务进度比预期来的好,以及各据点关于伦理提升所做的说明后,感到非常满意。
修改1: 在前天的例会中,听到各业务点报告的业务进度比预期来的好,以及各据点关于伦理提升所做的说明后,业务部长感到非常满意。
主语与谓语确实更近了,但是句子出现前的前置文字太长,念起来还是很累。
修改2: 业务部长感到非常满意,因为他在前天的例会中,听到各业务点报告的业务进度比预期来的好,以及各据点关于伦理提升所做的说明。
先说结论,原因在其他地方说明。但在说明中“他”与谓语“听到”还是相隔太远了
修改3: 业务部长在前天的例会中感到非常满意,因为他听到各业务点报告的业务进度比预期来的好,以及各据点关于伦理提升所做的说明。
2. 逻辑连接词
连接词是文章“通顺”的灵魂
当接收者感到“这份文案很难懂”的时候可能有几个原因:
如果信息种类模糊不清,接收者便无法在宏观上理解信息
其次有时候问题出在个别信息中
如果对方都大致理解,但读完整份文章仍然难以理解,那么这时候问题应该就是文章不够通顺
通顺时建立在逻辑连接词上,因为所谓通顺就是指没则信息之间的前后关系。文章通不通顺,全在于你是否将没则信息之间的前后关系,明了的传达给对方。
逻辑衔接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案,通常会由好几个章构成。章与章之间的信息都得有关联。
金字塔结构:
章的信息在金字塔结构中属于关键信息,而关键信息与关键信息之间的衔接关系就成为整份文案所展开的宏大的故事。
章由多个“分段”构成。每个分段之间信息必须有关系。每个分段在金字塔结构中属于次要层级的信息。
分段由多个句子构成,所以分段的层次发生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中。
章与章之间,分段与分段之间的关系都为金字塔中同层级中的横向关系。
而整份文案与章,章与分段,分段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形成了不同层级中的纵向关系。
总而言之,不管在哪一层级,都会和其他信息产生关系。这些关系都要靠逻辑连接词来表达。思考如何加入逻辑衔接的过程本身就是逻辑思考。
使用逻辑来衔接可以使信息之间关系更加明了,接收者可以轻松理解上下文的关系,减轻接受者的负担。
总而言之,逻辑表现力的基本要求,就是尽量不要造成接受着的负担。
3. 让人产生印象的具体表现
抽象表现的问题在于抽象将具体的解释丢给了接收者处理。而接收者对抽象的解释可能会与传递者所要表达的不一致。特别当你希望对方能够采取具体行动的时候,千万要注意,抽象表现完全无法和任何动作产生连结。
抽象无法给人一种进入具体行动层次的该能。如果你只是表示一个方向性,那么用抽象表现没有太大问题。
例如经营者常常对公司内部做出这样的指示:“本公司应该强化人才培养体制”。
就方向而言,你很难反对它的内容
但具体看来,这种指示就很空泛。人才培养体制具体指什么,强化是怎么强化法。接收者听到这些信息只能获得方向性的指示,无法清楚知道该如何行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抽象并不重要。当我们提及事物的本质时,使用抽象表现确实非常重要。抽象表现可以立刻显露事物的本质和方向性,是理性的表达方式,但是光用抽象表象,难以动摇对方的情绪和感情。
例如:
一名学生在团队运动时候受伤了。
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表现
更改为: D君在学校上体育课,做叠罗汉时骨折了。
这样是不是具体多了?但是还是没有触动情感的层次。
更改为: 炎炎夏日,在第二中学地面又干硬、碎石子又多的操场上,二年一班的每个同学身上沾满尘埃,满头大汗地练习叠罗汉。正当他们叠到第五层的时候在最下面一层支撑的D君,右肩忽然发出“喀拉”一声闷响,骨折了。叠在d君上层地学生随着惨叫声,一一跌落了下来。被救出地d君,肩膀被断裂的锁骨刺穿皮肤,骨头凄惨地露在外面。
这种程度我们应该多少可以感受到d君地疼痛。(就是太长了喂。。)
4. 分段:表达多个信息的窍门
分段是逻辑表现力中相当主要的概念之一。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段落:
是长篇文章中经过整理过的部分,内含一个主题的一段文字--《大辞林》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段落并没有反映出“文章中一个区块”这样的概念,反倒有点“我还要继续说,但先从这里开始换行吧”的感觉。
当然,从版面设计上看,换行空格是为了减轻读者视觉上的负担。
分段:
在一个主题下,由整理过的多个信息所形成的一个区块(可以由几个段落形成一个分段)。
分段就逻辑表现力而言,就是反映“单一信息”地金字塔结构:主张,信息,事例。
分段就是以完整区块传达单一信息
相对于“段落”的模糊性,分段则需要清楚明了。分段中除了各句信息都要很明了之外,分段本身也必须清楚明了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