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作者: 雨中葳蕤 | 来源:发表于2019-09-28 20:26 被阅读0次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人性的縫隙與光影

                  王雨葳

    一、总括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奋不顾身的忠诚是阿米尔肩上的重担,是甩不开的爱。童年时期的两人形影相伴,以孩童的视角认知成人世界,在种族区分、富贵有别的彼时,不平等的地位纵然使之存在分歧,更多的是哈桑的理解与忠心得以让两人以奇妙又自然的方式相处、生活。受到良好教育的、高处的阿米尔的虚荣及对父爱的渴求,让他产生了对哈桑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得不到父爱的嫉妒,甚至是厌恶,甚至是背叛。

    即使遭受欺凌,即使看清了自己的小主人,谦卑的哈桑选择默默承受。“无论我走到哪儿,都能看见他忠心耿耿的信号,他那该死的、毫不动摇的忠心。”阿米尔的内疚与自我安慰折磨着他,酿就更残忍的故事。因谎言自愿离去的阿里哈桑父子使阿米尔得以逃避内心的不安,佯装平静。

    战争打响。

    远赴美国的阿米尔父子出逃故土,他们生活于此,流淌着阿富汗的血液,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富裕尊贵、他们的种种……皆随炮弹封尘于战火和废墟。

    重获新生的父子是异国中的异国人,努力也逐渐融入周围。

    “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对爸爸来说,美国是个哀悼过去的地方。”父亲病逝,夫妻不孕,阿米尔的生活平静而无奈,但关于哈桑的秘密仍是刺痛他的锐器。

    偶然收到启蒙老师与挚友拉辛汗病危书信,阿米尔重返故乡,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纵使身世的揭晓让阿米尔一时间难以接受,但他最终仍背负起在塔利班统治下的新土地上寻找哈桑儿子索拉博的重任。“我这才意识到,拉辛汗传唤我到这里来,不只是为了洗刷我的罪行,还有爸爸的。”

    深入阿富汗,深入这个面目全非的家乡,战争过后的平民如同他们所属之处的断壁残垣,支离破碎、苟延残喘。索博拉被走投无路的恤孤院负责人卖给宣扬种族清洗的塔利班官员、曾经及至今的欺凌者、哈桑与阿米尔的仇人阿塞夫。阿塞夫翻出旧账,用不锈钢拳套殴打阿米尔,和父亲一样擅长打弹弓的索博拉救下阿米尔,逃出专制者的豪宅。

    正当一切似乎开始好转的时候,大使馆中移民手续办理等种种不顺延迟了阿米尔与索博拉前往美国的时间,无法接受暂住孤儿院的索博拉选择自杀。“我推开门,走进浴室。刹那间我跪倒在地,放声大叫。我牙齿打颤,不断大叫。叫得我的喉咙快要裂开,叫得我的胸膛快要炸开。后来,他们说救护车来了之后我还不停叫着。”

    索博拉侥幸活下,阿米尔在此后终生都奔跑在祈求获得原谅、祈求获得救赎的路上。“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追逐那只名为希望的风筝……

    二、文章构思、叙述技巧

    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描淡写,近似川端康成的《千只鹤》,而非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作者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                        ——《华盛顿邮报》

    这部小说以恰到好处的笔墨安排和精雕细琢的词语行文谨慎地描绘出宏大故事背景下涵盖广泛题材的种种故事,以历史发展与巧合机缘将它们串起。叙述顺畅,情绪表达收放自如,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人性,无情而动人的故事值得回味揣摩。

    三、偏爱或触动的细节

    出逃阿富汗路上我在拥挤、恶臭的油罐车中,极度惊惶。

    “你张开嘴巴,张得大大的,连颚骨都咯咯作响。你下令自己的肺吸进空气,如今,你需要空气,现在就需要。但是你肺里的气道不听使唤,它们坍塌,收紧,压缩,突然之间,你只能用一根吸管呼吸。你的嘴巴闭上,嘴唇抿紧,你所能做的,只是发出一阵窒息的咳嗽。你双手抽搐,晃动。身体里似乎某个地方有座水坝决堤,冰冷的汗水汹涌而出,浸湿你的身体。你想哭喊。如果你能,一定喊出声来。可是你必须吸气才能哭喊。”

    初次阅读这段文字,窒息感油然而生,一时间竟难以呼吸,可见作者。同样的,阿米尔背叛哈桑后及得知哈桑死讯后的噩梦也在怪诞惊悚中透露出阿米尔的绝望、饱受谎言与愧疚折磨。

    四、宏观视角

    小说篇幅有限,但内容宏大,涉及广泛。

    “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极为难能可贵。”    ——《出版社周刊》

    1.人物联系:亲情,友情,爱情

    2.社会问题、现状: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宗教,战争,传统思想的禁锢(思想欠开放,儿童妇女地位低下现状),国际关系(美国与中东矛盾,海关办事效率问题及法律漏洞),买卖奴隶,心理问题的发现与开导

    3.文化生活:精神品质、生活方式、传统文化、饮食与节日习俗(阿富汗人的骄傲与倔强,阿富汗歌谣与神话故事,赛风筝习俗等)

    4.意境,象征:夕阳与风筝

    “这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际,备受考验。”——《纽约时报》

    五、所思所想

    小说故事所处的特殊社会背景使之难免变得更尖锐,顺应小说所需的戏剧化。命运或是命中注定,是联系这些故事的线,让它们有所失真,也增添了它们的奇幻感。

    人物们在各自的生命中挣扎,在彼此的生命中刻下印记,伤痕累累。穿梭在真相与伪装、真心与背叛,徘徊于过往与现今、梦境与现实,在微笑与泪水中沉默,也在沉沦与救赎中疲惫、瘫痪。

    破碎、绝望与埋葬占据了小说的极大篇幅,但结局留下一丝微弱的光,终究是在追求希望之际,人心中才能有点光亮,可身后的阴影也将时刻追随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oz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