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作者: 风月潇湘 | 来源:发表于2018-07-19 10:59 被阅读0次

    听,见真知

    《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樊登读书会

    一、中西方学习

    为了学习而学习的韩国

    韩国家长谈为何要专注于子女教育的真相:绝对不能的落后于其他人。因此,最先看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孩子做得有多好,而是他们有哪些不足之处。再将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之后,总是想怎么做才能弥补差距,不断让孩子达到平均水平,所以选择让孩子上辅导班,依赖私人教育,心理便会增加不安和混乱的公共教育产生失望感。

    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中国学习战争

    四位主持人看到教室后面以及宿舍里有很多的标语,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有位主持人观察后讲担心学生是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的,几乎一整天都是在非常机械地学习。

    日本列岛,炽热的学习激情

    日本人“有钱无罪,无钱有罪”的思想根深蒂固,有财力的父母会送子女升入私立小学花费很多钱,并不觉得是什么大问题。另外,日本有的父母会让子女断了升入大学的念头,让他们继承家业。抄笔记是他们的一大特色。他们注重团队协作。

    用学习赌生死的“奔跑”的大象——印度

    印度的JEE(联合入学考试)是世界上最难的考试。印度大部分学生是为了通过学习改变贫穷的现状、摆脱身份制度的束缚,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大多都上补习班。

    芬兰教育水平极高

    芬兰重视的不是学生的“基于竞争的相对评价”,而是“关于完成度的绝对评价”。更关注的是否具备了可以消化下一个课程的学业水平,而不是学会多少知识或者成绩有多高。因此,芬兰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义务教育中保留了“留级制度”。在芬兰,一个人无论是什么职业、何种学历,在个人收入方面并无太大差异。人们不会盲目期待特定的职业或者特定的大学。

    二、东方人学习特点

    为了家人、社会和国家而学习

    集体比个人重要,关联性比独立性重要。西方文化重视的是“个人和独立性”,所以西方学生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主要会讲“我很诚实”、“我喜欢音乐”等自己的性格和行为。而东方文化重视的是“集体性和关联性”,所以东方学生大多会讲自己在哪所学校上学、家里都有哪些成员、与朋友或者家人的关系如何、在所属的团队中处于什么位置、起着什么作用等,通过社会性的关系描述自己。

    “动机”比“智商”对学习成绩影响更大。其中采访了一个叫牛宝宝的学生,他讲“……小时候我努力学习是,是因为当我拿着成绩单回到家里时父母会非常开心,周围人对我也会非常羡慕。长大之后仍旧努力学习,希望自己能考入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后再找一份好的工作,这样我就能孝顺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了。虽然我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但即使是为了对得起家人对我的期望,我也会竭尽全力努力学习的。”对西方人而言,即使不爱学习了,也只是自身的问题而已,不会产生心理负担。因此东方人会比西方人更认真学习,而学习有多认真,学习成绩的就会有多好。

    努力终有回报。东方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和他们强大的韧劲与耐力,帮助他们依靠意志力在学习上大步向前,并能取得很好的成绩。相反,西方人看来,智慧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与接受教育的人的资质有关,而是看你是一个什么人,与其他人相比你又具备哪一方面的能力。美国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表明,西方人更重视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不是努力程度。SAT测试学生是否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测定有限能力,你并不是只要认真学习就能拿到高分的,它能够测定与生俱来的能力。相反,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完全是基于“信息”而设计的,想要通过这样的考试,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努力学习相关内容。举例爱因斯坦若生在日本又不勤于学习是肯定考不上大学的,想考出好成绩,就需要接触那些知识。亚洲国家不像美国一样根据每个人的水平进行授课,而是将大家集中在一个教室里,让大家学习相同难度的课程。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自然会懒惰些,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不如东方学生。

    水稻文化孕育出勤奋努力的信念。种水稻比种小麦投入的精力更多一些,从“米”字上就可以看出来,把“米”字分割就是“八十八”,也就是说一粒米需要经过88道工序。东方人VS西方人:努力的程度。美国加州大学一教授说过:“成功就是当别人用30秒的时间去放弃的时候,你却可以拥有韧劲、持久力和意志力。”也就是说,达成某个目标,重要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或者能力,而是我们对待某件事情的态度和努力的心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但是努力在竞争当中对能否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弱项更被关注。西方的家长担心指责子女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对孩子的学校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经常安慰孩子。而中国的家长则认为子女成绩不够好是因为他们没有竭尽全力,相信孩子无论受到怎样的责备都能承受,所以会不断鞭策对孩子,让他们努力。

    对平均的强烈渴望。与众不同的西方人,看重融合的东方人。西方人倾向于选择与众不同的事物,而东方人更喜欢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的事情。

    害怕落后的心理与东方人的学习欲望。在重视集体和关联性的东方文化中,很早之前就有“枪打出头鸟”的谚语,所以东方人都会用一种不友善的态度对待那些非常显眼的人和事。因为在东方人看来,最好的生活就是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的生活。西方人更重视个体独立,更向往独立的生活,希望自己独一无二。所以在做出某种选择的时候,西方人更喜欢自己可以独自拥有的、稀有的、突出的事物。东方人一旦落后于社会标准,就会认为自己是个永远的失败者,所以他们会想办法让自己身处某一标准和平均范围之内,这与东方人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有密切的联系。在东方文化圈中,人们很看重“面子”。面子是其他人对于自己作用的标准,也就是说按照期待生活。当东方人无法实现别人对自己的期时,就会觉得很没面子,从而无法在自己所属的集体中发挥作用,因此也不想让别人失望。而在西方人眼中,面子不是第一位的,别人对自己的期待、迎合他人的期待或者符合公司标准,这样的事情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东方人是因为重视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和对自己的评价,而按照别人的标准生活,因此东方社会的父母往往要求子女努力学习,这也成了子女努力学习的重要原因。东方的面子文化之所以会激发东方人的学习欲望,是因为他们将焦点放在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就是自己的缺点,改掉缺点就等于提高了自己。东方人成绩不好的时候会比成绩好的时候更加努力学习,会更加重视自己的弱项,以提高自己的总成绩,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摆脱贫穷和阶层的出路——学习。普通人学习是将其当做自己出人头地和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的手段,而天才学习是因为他们对学问本身感兴趣。这段话代表了西方人对待学问的态度,重视学问本身,追求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认为做学问就是探求真理的过程。在东方国家都认为学习是能够保障未来、决定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这种根源应该来自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三、学习世界的最强者——犹太人

    犹太人只占全世界人口的0.2%,却获得23%的诺贝尔奖。

    起到学习作用的宗教——犹太教

    犹太人一边学习经典一边祈祷,这种特殊的宗教活动方式似乎与学习热情无关,宗教会对一个民族的真实性、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历史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事实但也的确如此。犹太教不认为耶稣是救世主,也不相信基督教的《新约全书》,他们只是相信基督教《旧约全书》中摩西激烈的五部经典又叫做《摩西五经》。犹太人把学习《摩西五经》当做一项非常重要的的宗教活动,坚持学习研究《摩西五经》就是加深对神明的理解、更靠近神明的一种宗教行为,可以讲犹太教是以学问为核心的宗教。

    犹太人唯一的生存战略——学习

    犹太人受到区别对待和迫害,经常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形的资产对于他们来讲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他们认为肉眼看不见的、任何人都无法抢走的无形资产“知识”所具有的价值是最高的,因此更重视学习了。另外,他们的这种遭遇,促使犹太人在教育子女时应具备全球视野,即使处于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生存,重视的是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竞争。学习是犹太人的一项生存战略,他们在学习中不会找任何借口。

    让犹太人学习的力量——家族主义文化

    犹太人在经受着苦难历史的同时,还形成了这种包含了同族之爱的特别的家庭文化,由此他们能以家庭为根基,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由于家庭团结的力量非常大,所以个人的成就就是家人的成就;由于家族的期待变成了认真学习的强烈动机,所以他们才能长时间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潮与学习欲望。这点和东方相类似,但是他们不会像东方人那样以家庭的名义强迫子女去学习。他们只是诱导孩子进行自发性的学习,就算是面临高考,他们也是按照这一原则来做。他们认为强迫性的教育方式对于子女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坚信只有充足的睡眠才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大脑在睡眠过程中会为以后的活动进行重组。如果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人的认知能力就会下降。这样就造成了犹太人擅长自我思考、自主决定的自我主导型学习,自尊心也非常强。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除了不会以家庭的名义强迫子女进行学习外,犹太人还不依赖辅导学院、课外辅导班等课后教育。对犹太人而言,孩子最好的老师就不是学校的老师,也不是宗教领袖,而是父母。文中举例一位主持人莉莉家进行拜访:她的父母把子女教育问题看得比其他事情都重要,他们在莉莉身边提供帮助,让她在保持好奇心的状态下学习,他们并没有强迫孩子学习,而是自己先在孩子面前展现了自发学习的形象,每天晚上全家人一起吃晚饭,吃饭的时候不经会和莉莉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还会讨论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小事。莉莉小的时候,父母会做睡前阅读,直接对莉莉的学习进行指导,还不断鼓励莉莉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详细的指导。其他事情,父母都是以身作则,不像东方国家只会单方面为孩子确立要实现的目标,强迫孩子去辅导班学习。犹太人在父母的爱与奉献和教育中学到了韧性、自尊、独立、社会性、生活的价值观等。

    深化家庭文化的犹太人安息日 。指的是星期六,准确地说是从星期五太阳落山开始到星期六太阳落山为止的时间。在安息日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街道上会非常寂静,这时犹太人会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在家休息。安息日一开始,犹太人就不会再走出家门。在星期五晚上,所有的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享用安息日晚餐。晚餐持续时间很长,犹太人会热烈地交谈,后者唱歌,后者喝酒。交谈的主题可以从每个家庭成员琐碎的日常生活到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范围非常广,不管对方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非常认真地倾听每一个人说的话。安息日的作用是把所有家庭成员团结在一起,深化了家庭文化。而且,犹太人家庭中的父亲会在安息日和每一个孩子单独交谈。这样,父母与孩子孩子间的交流就是持续的,孩子会把父亲作为永远的模范与导师。犹太人家庭中的孩子会通过父亲学习一切,继承传统与家庭文化等。在犹太人的家庭文化中,父亲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他们也为了成为受子女尊敬与信赖的典范不断地努力着。

    服兵役义务打造的以色列创意教育。以色列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要先去服兵役,通常在24至25岁时决定上大学,然后会参加高考。他们先前已在服兵役时形成了成熟的国家观与民族观,退役后又利用服役津贴去世界各地旅行,不仅可以增长自己的见闻,还可以经历社会生活,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深化,人格也会更加成熟。经过了青少年时期的冲动热血、思想不成熟状态,到了懂得用一定的理性来控制自己情感的年纪,他们在选择大学、就业等问题时就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正是因为有了可以缓冲高考竞争、减轻压力的以色列兵役制度,以色列各个年级的学生才可以接受创意性教育。创意性教育并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们把知识理解、消化,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再引导他们创造出新的知识,这需要投入很多时间。

    四、不同国家的学习特点

    世界上学习时最吵闹的民族——犹太民族。以色列的教育专家把“通过提问进行讨论与辩论”的学习看做犹太人学习方式的核心。老师不断诱导学生进行提问,学生不会简单接受老师的教导,而是不停地进行提问。由此可以看到:只有不断地追问,并开展激烈的讨论与辩论,才能够学到真东西。“对真实的提问”和“对权威的挑战”是犹太人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正因如此,那些填鸭式教育、单纯的背诵记忆教育在以色列行不通。犹太人非常忌讳从别人那里听到这样的话:“你们家的孩子怎么会这么安静、善良?”韩国人会觉得是称赞,但是犹太人认为“安静、善良”这样的词语表达的是孩子在别人面前连话都说不好,在学习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孩子上学的时候,韩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一定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而犹太父母会对孩子说:“如果有什么感兴趣的内容,一定要问老师,绝对不要犹豫!”

    通过背诵和默记引领IT时代的大脑强国——印度。现在印度教育的核心就是“背诵与默记”。他们要求学习室的时候记住三点:背诵、做笔记、用眼睛看。只要灵活掌握这三点,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能够记住、学会。他们是在理解了学习的内容以后,再进行背诵和默记。

    靠“标准学习”成为经济大国——日本。日本社会一向追求个人与集体的完美融合,故日本人十分害怕自己被代表着标准、平均的集体淘汰。这样的恐惧感也反映到了学习中,所以日本人崇尚“标准学习”,其核心就是为了进入名牌大学等备受好评的大学而尽可能有效地学习必要的知识。也就是说,日本人追求的标准学习与彻底地接受“教给的知识”的填鸭式、背诵式学习一脉相承,最能反映这种学习方式的工具就是做笔记。日本人一直有一种观念,认为只有把笔记做好了,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使笔记文化得以深化的“执着文化”,体现这种文化的是“狂热文化”(mania)和“御宅文化”(otaku)。在日本,不管职业高低贵贱,只要是在一个领域登上了最高峰就会受到尊敬。日本的笔记文化带来了各种副作用,促使学生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不再主动获取知识,只是想接受教师的教给的知识。

    因为“交流学习”而繁盛的法国。法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中学毕业会考时考哲学的国家。哲学教育是法国教育的本质,法国人“学习”的核心就是哲学教育。在法国,人们非常重视“交流的学习”,从小就开始学习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方法,并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知识、培养思考能力。从这一点看,法国和以色列犹太人的教育不尽相同,两国的教育都倾向于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对话和讨论,希望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但是法国的教育是为了更接近真实而注重让孩子进行“协作”学习,以色列的学习则是向真实进行“挑战”的学习。在法国学生身上,能够看到他们为了尊重对方、倾听对方意见而不断地努力着。就算与对方意见不同,他们也不会与对方发生冲突。即使是小学生,也不固执己见,也不会在别人说话时插话,有时候他们非常想阐述自己的意见,但是会一直等到轮到自己了再发言。法国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沙龙文化再次将这一信念深化。法国沙龙不太看重性别、地位、出身等,而是一个把“才智、语言组织能力、礼仪”作为美德的非正式空间。

    五、东西方学习差异

     背诵的东方,提问的西方。东方人通过背诵来学习,西方人则是通过包含了提问的对话与讨论来学习,以上不同而学习方法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成就和文化遗产。这两种学习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但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学习方法正确,也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方法是好的,现在世界上很多著名大学和无数精英都开始关注“提问式学习”。

    东方人喜欢听讲,西方人喜欢提问和表达。东方安静的教室,西方吵闹的教室。从东西方学生上课方式的不同,可以发现东、西方孩子所提问题的“质”的不同。东方国家的孩子们不会随便提问、回答,他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基础,且千篇一律。西方的孩子则习惯了随时提问的学习方式,不会因为提问而感到羞涩,提问的水平高并且内容十分丰富。这种鲜明的对比,是因为东方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不会积极地对某一内容进行提问的环境中,而西方的孩子生活环境则正好相反。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方非常重视“团体、关系”,夸耀自己是一种骄傲行为,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有可能打破与其他人之间的和谐,东方重视的是以“听为中心”的教育,而西方异常重视“个人、独立性”,人们普遍认为个人的满足与幸福是第一位的,重视的是“说为中心”的教育。在东方,大人总是告诉孩子要听话,而不是教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情。而在西方,大人一直鼓励孩子积极地表达,还要毫不犹豫地提出疑问。另外,单方向向孩子传授知识与信息,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会消失,因此要怀着好奇心不断地进行提问。

    东西方的知识观。东方人不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也不会随便对某一内容进行提问,他们追求的是让孩子在安静的氛围中接受“教给的知识”,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西方人的学习方式与此相反,他们让孩子尽可能进行提问,然后展开讨论与辩论,让孩子最大限度地把要学习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

    学习方式不同的原因——真理观。求诸内心的东方,偏爱讨论的西方。古代中国社会认为,整个宇宙的原理都存在于内心深处,所以人们要通过净化心灵的修行来探究真理,在东方真理是从净化心灵的过程中觉醒与领悟到的。古希腊认为,真理存在于讨论中,进行的讨论与辩论越多,发现真理的可能性就越大。

    “物我一体”与“我看到的”。东西方看待真理的相反观点,源于二者对某一对象的理解方式不同。在东方文化中,当人们想要理解某一对象时,就会站在观察对象的立场上,用第二人称的视角来理解世界,人们希望观察对象可以与自我“物我一体”,认为从自然界的一小部分,就能窥见整个宇宙的规律与真理。这与“部分中有整体,整体中蕴含部分”的说法一脉相承。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理解某一对象,即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东西方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同。妥协的东方,争论的西方。出现问题时,东方人总是一边说着“大家好就好”,一边马马虎虎地应付过去。即使内心觉得不满,也不值得为了一个问题与对方争利,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要不是大问题,都也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妥协,提倡“中庸之道”,这是一种劝导妥协的文化。面对同样问题,西方人绝对不会这样做,也绝对不会接受“这个也对,那个也正确”的说法,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分出对与错。所以,西方把争论看做“第二天性”,西方是一种重视论争的文化。因此,东方人认为西方人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不近人情,而西方人则认为东方人的方式过于模糊。

    重视”和谐“与重视”个人价值“。东方文化要求与集体和谐相处,所以东方人会在深思熟虑之后再行动,而不会与其他人交换个人意见。东方人提意见总是小心翼翼,他们害怕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讨论,就会出现不和谐的画面,会影响他们与集体的关系。与此相反,西方人非常重视个人的想法,认为把自己意见说出来,与别人讨论、辩论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并不经常向别人求助,他们担心这样做会影响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背诵式学习与提问式学习。从环境角度来分析,两者的差异。东方社会原型的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同一性比较高,90%以上都是华夏民族,从事需要密切合作的稻作农业,非常重视自己与集体和谐相处的价值。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最重视的就是消除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不和谐,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西方社会原型的古希腊社会主要从事小规模的农业活动,所以人们与集体的和谐程度并不是那么高。由于海上交通发达,古希腊人与其他种族或者其他文化的接触比较多,当然随之而来的纠纷也比较多,多以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让别人理解的想法也非常好重要,于是讨论与论争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六、交流与协作才是未来的学习之道

    特别的学习方法——哈克尼斯圆桌 哈克尼斯圆桌 是以美国石油巨富、慈善家爱德华 哈克尼斯的名字命名,这一名称成了讨论式学习的象征和代名词。一般而言,一名老师与10多名学生一起围坐在“哈克尼斯桌”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讨论辅助者、建议者的角色。要进行“哈克尼斯讨论”,就需要做非常多的准备。要是不做任何准备,在课堂上就将会无话可说,时间长了就会跟不上进度。多有学生都会在前一天努力预习,这样他们就能在课堂上相互提问、回答,乃至解开自己心中的疑问,并获得满足感。

    学习就是“分享知识” 在过去80多年中,一直采用讨论学习方法的该学院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学习什么东西”,而是“分享各自的知识”,即学习是偏向于“交流与协作”的,所以这里非常重视提问。学校的标语就是:“思考!讨论!提问与分析!”东方式的教育确实更有效率,因为老师一直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非常快,只要学生做好笔记,课下就可以自己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很好,但学生自己多加思考,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提问求助,这样知识才会变为学生自己的并为自己所用。也许提问式学习一开始效率有些低,但是长远来看,学生带着自信进行独立式学习,从“老师的想法更重要”的固定挂念中摆脱出来,坚持自己的看法。因此,该学校的老师更重视教学生如何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提出问题,然后尊重他人的意见与问题。(现实中,我们教学也讨论,但那是假讨论,老师也很少教学生如何表达意见及提问题,因为老师本身也缺乏相应的训练。)

    牛津大学:一对一导师制度与学生俱乐部。牛津大学也倾向于“通过提问进行对话与讨论的学习”。牛津大学的面试与固有的学习方式有很深的关联,即通过提问进行对话、沟通和协作的“提问式学习”。面试官关心的不是正确答案或者你掌握知识的程度,而是你的思维是否敏捷和逻辑是否严谨。大学的语源是“universitas”,表示“学习与传授知识的人的聚会”,早期的大学是一个通过对话、交流和沟通的地方,即通过提问式学习来积累教养品德的地方。

    特别的学习方法——一对一导师授课。牛津大学采用一对一导师授课方式,也就是“个人辅导”,还进行讲义式教学。对于个人辅导,我个人有点感兴趣,摘抄如下:学生会利用3天的时间完成一篇论文,然后都交给教授,教授会仔细审阅。在接下来的个人辅导时间里,教授就会与学生一起讨论论文,主要是了解学生是怎样完成论文的、论文的完成度有多高。其次,教授还会和学生讨论没能深入的地方,或是学生虽然想进行研究但是因为时间不足而没能进行研究的地方。学生如果要成功应对专业领域内最优秀教授不间断的追问,还能够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话,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个人辅导就是由高密度的“提问式学习”组成的。

    促进思考的交流与协作式学习。牛津大学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每天晚饭时,所有的学生都要聚在一起就餐,这样就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所有的学生都与坐在旁边的学生就某个主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观点的学生自由地沟通交流。 讲义式授课方式在学生发展思维方面存在局限性,学生甚至有排斥这种授课方式的倾向。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意识,认为讲义中的知识通过书本和网络都能够学到,所以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不听讲义,教授对此也不是很关注。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讲义式教学方式也有很多优点,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内容并掌握背景知识等,但这种教育方式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对有关事物确立主体视角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也很难培养出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行支持或者是批判的能力。

    梦想的研究所——MIT媒体实验室(研究主题是科学与媒体艺术的融合,但那时由于研究范围并没有划定,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意层出不穷,因此又被称为梦想的研究所。)

    个人独立学习、掌握的知识最终并不会成为自己的知识,只有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出来,它们才能够成为我们自己的积累。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说绿色的玻璃是绿色的,就是因为我们看到各种颜色的时候,玻璃把其他的颜色都吸收掉了,只剩下绿色,知识也是如此。自己真正拥有、理解了的知识并不是自己吸收了、消化了的,而是让知识通过我们自己表达出来的。

    自己一个人不能处理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只有与他人共享知识,把力量集中起来,才能够诞生创新性的想法,这就是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下去并不断成长的最佳方法。


    读,到彼岸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以我的理解,二十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流血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改良的世纪,流汗的世纪。

    生于“80后”的大学生们:“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却找不到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买不起房子……”这不是抱怨,而是现实。

    我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坚定的想法:如果自己未得解脱,就不要面对公众写字,不要去说悲观的话,因为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绝望,更不缺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绝望。所以我才会那么热爱《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放牛班的春天》等电影。

    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许多人,之所以平静而坚定,活得从容,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绿树红砖,书声琅琅。至今还记得年少时背诵“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的情景。然而,当我检视人类历史的进阶,由低级向高级之演进,却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这也是伽利略的观点吧。我中学有位老师说过“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想来社会改造也是如此吧。是的,它发展得十分缓慢,简直让人无以忍受,可这种表面上的弯曲何尝不是为照顾更多人的利益呢?暴力革命如瀑布气势磅礴,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它不为任何人停留,只有噪声而无营养。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

    这颗星球是人类生活的所在,它并非像有的政治或文化评论家所断言的那样,只在“圣战”(血腥的政治认同)与“麦当劳或星巴克扩张”(不流血的经济冲突)的双轨制中飘摇,因为在政治与经济之外,还有社会最真实的生活需求。谁能想到,若干年前,许多中国人在大街上想起麦当劳,既不是因为麦当劳提供了质量上乘的美食,也不是因为它已经成为美国先进文化的某种象征,而是因为麦当劳的厕所里随时有人在做卫生,并且备好了柔软的手纸?

    人们通常会为两件事忙碌,一为性欲,二为物欲。性欲不用学,物欲却是不断模仿出来的。两者的相同点是,凡事走到了极端,都难免成为毒药,或精尽而亡,或物极必反。

    美国人不太认同欧洲人的闲适生活,他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金钱,美国追求的是“麦当劳”而不是“麦当闲”,正如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秉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美国人自我嘲讽:在中世纪,世人的精神支柱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而在当今的美国文化里,唯一能和哥特式大教堂比肩的,便是超级购物中心。像是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在意志力方面纷纷丢盔卸甲,丧失了免疫力。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

    半盘西化的中国,正在感染“美国病”,而且有过之而无不极。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当美国人开始自省贪婪已经感染了整个社会的时候,我们同样看到,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浮躁的年代,已经消耗了大量树木与纸浆的成功学,早已经失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昂扬与纯朴,成为一种祸害。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大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关乎心灵的东西,往往是向善的;导致人走向罪恶的,往往是人的理性抉择,是计算。爱情是关乎心灵的,而获取爱情的手段却是关乎理性与头脑的。同样是为了爱情,有的人选择更自由的方式,而有的人则选择了侮辱与强奸;同样是爱国,有人选择了共生主义,有人选择了玉石俱焚的复仇主义与专制主义。

    人类之所以能够宽待在战场上以杀人为职业的俘虏,却不能宽待一位已经束手被擒的囚犯,一个重要原因是前者是多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是一种博弈之后的均衡,而后者却是一个国家针对一个人,在这方面,被判死刑的公民显然失去了任何讨价还价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已经被上帝或者自然判处了死刑。国家的“理性的杀人”,和杀人犯杀人一样,无疑都是在缩减人类的时间。


    行,过一生

    1.就像人家说的,打开电脑,知道要搜索,却不知道该搜索什么?

    2.培训的人在培训,我在放养自己焦躁的灵魂。

    3.沟通,真的挺难,于是有被妖魔化的人出现。

    4.全天,总想学点什么有用的东西,确回首,全无。

    5.孩子突然很温柔,是我的哪些言行让她觉得温暖么?

    6.一封写给孩子的信,老土了一点,但是走心,她会感动吧?

    7.躺下来,就不想动,翻翻微信,竟然到深夜。

    8.十几年前的人,仍然觉得温暖。

    9.每天一笑,是不是一个好的主意?

    10.早睡早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等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qo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