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战为背景,以勇敢、善良、善解人意的格蕾丝为主线。描述了战争阴霾之下的伦敦,书籍带给人们的慰藉与改变,在意外来临时,格蕾丝与她朋友们的成长故事。文笔细腻生动,以十几岁姑娘的视角,来解读生死、家国。
单亲家庭的格蕾丝由于战争来到伦敦,与朋友薇芙一起寄居在母亲生前最好的朋友——韦瑟福德夫人家,夫人古道热肠,办事周到。格蕾丝由夫人介绍去到了樱草山书店,开始书店的老板埃文斯似乎不喜欢她,非必要不交流。格蕾丝对于书籍也不感兴趣,但是为人真诚努力的她,将书店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是想要给书籍归类时,她发现自己对于书籍了解得知之甚少。书店的常客乔治,帅气细心,让格蕾丝欣赏有加,乔治送给格蕾丝一本《基督山伯爵》,开启了格蕾丝读书之路。正当一切买入正轨:格蕾丝将书籍分区域整理,推销,写广告语。书店生意越来越好;她的好朋友薇芙也在大商场做得很棒,也会打扮经营自己。二人和韦瑟福德夫人母子一起,四人生活温情脉脉,但是战争猝不及防。
韦瑟福德夫人的儿子参军战死,好朋友薇芙和心上人也去了前线。格蕾丝一边做书店店员,一边去做空军防御督察员。在整个的过程中,格蕾丝成长飞快,同事从开始的瞧不上女人变成感激她,店主埃文斯先生与格蕾丝的父女之情,在格蕾丝的帮助下,韦瑟福德夫人也渐渐走出丧子之痛。在地铁站躲避轰炸时,格蕾丝的能量迸发到极致,她用朗读书籍的方式,让避难的伦敦市民感受到了安宁,格蕾丝用自己强大的内心和人格,让失独父母、孤儿、被战争家破人亡的伦敦市民凝聚起来,适应了战争的残酷,并且在战争之下过寻常生活。这是格蕾丝强大的能力与人格,在战争阴霾下撕出一缕阳光。而这样强大的精神力离不开书籍的滋养。埃文斯先生离世后,受过格蕾丝帮助的读者们,同行都来反过来帮助她走出创伤,书店被人命名“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这本书之所以在当下热门,是有着相似的背景。我们在不同的年代却经受着相似的意外,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弥漫在社会风气中,但是格蕾丝的认真工作与阅读的能量却可以透过书籍治愈我们。作者对于细节的描写,让人好像看到了格蕾丝在收拾前台,擦灰拖地,很容易共情到我们读者心理,而捉摸不定的炸弹就像疫情打断了所有人的计划,我们也在书中学习到了他们的团结坚韧。知道有意外,我还是会烤好今天的面包,还是假装现在是一个马放南山,海晏河清的时局。
恰如马丁路德的那句话:“即便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仍然要种下一棵小苹果树。”这是对于格蕾丝和伦敦市民果敢坚毅,成熟而强大的内心最好的诠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