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提前上班五天写基金,心乱如麻,不想去。
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
* 提前五天是写基金,无人打扰,好机会。
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 明天初七,开始提前上班写基金。今天不太想去,而且很焦虑。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
* 不好写,新出的数据和前期结论不匹配,原因未找到,不知怎么办。
* 休息了一周,心散了。
* 害怕努力了还写不好,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有些绝望。
* 家里最近不太平,有些心烦。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
* 全心全意写基金,是我期待的。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 状态很差,五天时间浪费,正月十二正式上班后事情增多,更写不好,越来越焦虑。
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 不好写:要说不好写,前年最难,数据不足,临时换题,时间紧任务重,也交了。
* 心散了:这不是作吗?
* 害怕失败:最坏也就是个失败吧,没啥,又不是没失败过。
* 家里的事:其实也没什么,分清主次,别掺和了。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
* 心态,不怕失败,尽人事。
* 精力,保证精力与专注。
* 文献,系统梳理前人成果,不受前期影响。
* 数据,继续挖掘联系与异常。
* 讨论,集思广益。
* 外部,减少参与,收束心性。
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 只有自己好好写,写完让两位老师看。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参考前情,能不能申请成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尽人事,写好初稿只是第一步,不必太焦虑。
* 前几年有点拖,最后感觉文献没看完、数据没有充分分析,处理数据与看文献交叉进行,看文献与写申请书交叉进行,有感悟立即去做。今年时间还有,抓紧直指核心与本质。
* 早开始,早完成,早反馈,提前设立截止日期。
* 科学问题是重中之重,核心任务在这里,一切围绕科学问题展开。
* 导师的意义在于大方向的把握。
* 一个点可以照亮前路(咦?好像用到了侯世达的类比法)
* 是不是可以把科学问题一系列课程用起来?假设?凝练?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 着眼于怎么办,而不是纠结心态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I:如何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关键科学问题?
A2:
目标: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关键科学问题
行动:
* 科学方法回顾:
* 吴博士课程复习
* MOOC课程学习
* 《表象与本质》后两章阅读
* 金字塔原理外展推理
* 数据分析:
* SPSS精细统计,相关,聚类,因子,回归拟合
* 前期测试数据回顾,找遗漏点
* 文献阅读:
* 硕博论文看框架
* 研究论文读新知与思路
* 外文文献找爆点
* 好奇心,发散,风暴,灵感
* 随时记录,不放过
* 心态精力:
* 保证休息,午睡,精力做到充沛
* 心态崩了的时候回到初心,为什么申请?好奇心,科研挑战,未来发展
* 害怕失败怎么办?最坏也就是不成功,万一成功了呢?
* 截止日期:
* 2021年2月22日
* 所有与科学问题相关不大的任务悬置。五天时间,集中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