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76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在市场还未完全消化完情况下,2023年预计又有1158万高校毕业生,前有应届毕业生,后有存量失业大军,在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年轻人失业率高企,目前国内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口,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行业的机会又在哪里?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从古至今,东西南北四方中,东和南占据了气候、地理、人口优势,因此南北、东西自古经济落差就比较明显。不管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东南都是富饶之地,人都有趋利性,哪里发展好,年轻人自然往哪里流,尤其是近现代,东部沿海地区,江河湖海四通发达,经济发展、贸易流通的根本在于运输,而运输中水运又是最廉价的,因此沿海地区在物流运输上有着天然优势。
有了运输及人工成本优势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沿海地区承接了自日韩后的又一次工业转移,各种劳动密集型工厂迁移进来,国内靠着低端产业起家,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因此江浙地区民营企业、工厂、制造厂发达,吸引了大批内陆打工仔,人口聚集带动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接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有着较为成熟商业模式的东南沿海地区又抓住了这波风口,比如互联网电商,互联网金融,一大批企业兴起,人口再次被虹吸,进而推高了沿海地区的房价以及人工成本。南北、东西部经济差距再次被拉大,从经济数据来看,截止2020年,南方各省份GDP之和占全国的65%,而北方各省之和占35%。
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内劳动力成本翻了好几倍,工资涨了,人工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往人力成本较低的地方转移,把制造业从东部往西部迁移不现实,低端制造业比如纺织服饰鞋帽衣袜等产品,本就是薄利多销,经不起高额的运输成本,因此国内低端制造业不可避免往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转移,进而挤兑出部分岗位。
另外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三大支柱现阶段的发展也接近饱和,只要没有更新迭代,工作岗位就相对固定,并且对于行业来说,发展趋势、业绩增速放缓,精简人员或降低人力成本也成了趋势,而年年还有大量的新增毕业人口,市场只能不断内卷。除此之外,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房价,也是大部分年轻人不能承受之痛。
面对这种局面,只能靠发展科技,用产业转型升级来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近些年的高精端行业,就像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带动了部分年轻人就业。而这些产业与以往制造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需要大量的物流运输和原材料进口,但需要前期大量资本投入建设,以及高端技术人才。
因此这类的产业,抹平了东西部在物流运输成本上的差距,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像中西部的成渝地区,海拔低,人口密集,又毗邻长江,江河支流发达,水电成本低,房价租金低,并且人口工资也低,搞些高精端技术的工业产业,还是很有优势的。
就比如我们本市,处于成渝双城经济圈,近两年搞了个绿色硅谷,投资了几百亿做晶硅光伏及配套项目,吸引了全球前十强中的5家企业落户或参股,当地目前高纯晶硅产能已经进入了全球第一方阵。
之所以光伏能搞起来,一大原因是四川当地水电比较充足,进而用电成本低,原本工业用电每度在0.5-1.2元,当地每度电价在0.3-0.35元,较平均工业电价便宜了一半,生产成本占优势。另外人口数量也多,四川有8000多万人,重庆3000多万人,劳动力充足是一方面,人口造就消费市场也是一方面。本地光伏产业园建好后,不少本地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直接在本地就能完成就业,工资薪水也相对可观,技术岗薪资上万,非技术岗薪资也在六七千,在当地已经算不错了。
虽说高精端产业不受限空间问题,但这类产业基本都是重资产产业,像中西部这种产业,大概率由当地ZF牵头招商引资,或者由实力雄厚的企业去折腾,包括上述本地的光伏产业区,也是当地龙头企业入场搞的,普通人想去分一杯羹,去赚快钱基本上没戏,年轻人一般都资金有限,玩不转重资本资产,前期资本投入都够呛,只有玩去轻资本。
“孔雀东南飞”是过去这些年对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兴起的描述,随着一带一路推进,“一路向西”也可能成为高端技术产业群发展的新方向。不管是对于中西部,还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机会,这些企业在哪生根,个人的发展机会就在哪里,以后对于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肯定是比较大的,普通人还是要有知识,有技术才能抓住时代的脚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