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游学和四年级孩子们在一起,一路上观察到他们的一些言行,心生感慨。
镜头一:到达目的地,孩子们沿途看到不少小卖部,于是一路嚷嚷:老师我要买这个,老师我要买那个,全是吃的。而且不到11点,多名同学就嚷着要吃午饭,饿了!导游原本准备好好讲解,让孩子们一路学有所获,但不断被孩子们嚷嚷声打断。渐渐地导游讲解内容少起来。
感慨:孩子们对人文知识的渴望,远远小于对食物的渴望,即使他们都来自富足的家庭,仍物质需求在先,精神需求在后。和我们小时候物质匮乏相比,他们好吃的欲望更强。而我们这一代,对食物更加自律。另外,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强集体荣誉感的,外出时,总会顾及小组、班级、学校的荣誉,自觉以优秀同学为榜样。而我看到的孩子们很自我,不以队伍乱七八糟、聊天声不绝于耳为耻。
镜头二:大巴返回学校后,孩子们下车后,我最后检查了一遍所有座位,看看有没有遗漏物品。这时,整个车厢食品残渣、食品垃圾落满一地,场面令我惊讶。作为老师,学校的孩子们有如此“表现”让我羞愧。马上走到司机面前询问:“有没有扫帚,我打扫一下。”司机平静地说:“没事,一会儿我来打扫。”
感慨:生活在文明城市成都的孩子们,父母也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但不随地乱扔垃圾的意识,比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父母教育下的我们要淡泊得多。由于“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能购买服务的意识,认为交了钱就该为我服务的思想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使得原本离开座位,就应该自觉带走垃圾的自觉意识,变成我给了游学费用,弄脏车辆就该司机打扫的意识………看来,教育的核心不是经济水平,不是文化程度,而是对他人、对世界怀有尊重与敬畏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