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个故事源自一句玩笑话。
从老家返回途中路过一处河滨公园,我问俩个女儿:“还记得我们以前在这里烧烤吗?”大女儿兴致勃勃:“记得呀!爸爸还在河边教我骑自行车呢!”二女儿说:“有点熟悉,但我好像记不清楚了当时我在干啥?”于是姐姐帮妹妹回忆,在这边骑小车,在那边铺地垫烧烤,妹妹那时候老喜欢去河边的草丛里摘野花....俩人指点着回忆着,聊得不亦乐乎。
6岁的弟弟突然来了一句:“哼!为什么你们每次都不带我?”气呼呼的模样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因为皮皮没时间呀,你那个时候还趴在云朵上忙着选妈妈呢!”
皮皮却一脸认真:“因为那个时候你和爸爸还有姐姐都还没有来接我吗?”
我说:“因为小天使们太多啦,我们还没找到你,而你和其他的小天使一样,也正在挑选地球上哪个妈妈是自己喜欢的妈妈”。
皮皮说:“然后呢?你和爸爸、姐姐就找到我了吗?”
我说:“是呀,是呀!那你觉得你挑选的妈妈是你喜欢的妈妈吗?”
皮皮扎进我怀里,小脸蹭蹭我的衣服:“我喜欢妈妈,也喜欢爸爸和姐姐。”
话题告一段落,气氛轻松愉快,我也没太在意,这个小插曲在我们这里已经翻了篇。
第二天晚上带着他们小姐仨和姑姑家一众小朋友去体育场玩,返回途中不知道哪个点又触发了皮皮的情绪开关:“妈妈,你知道吗?我很伤心。”
“哦?为什么呀?刚才不是玩的很开心吗?”
“不是这个,我在天上等待你和爸爸、姐姐来接我的时候,一直等不到你们,所以很伤心。”
这个场景切换的有点太快了吧?我有点晕,但看皮皮一板一眼很认真的小表情,我想他可能又回到云朵上的小孩选妈妈环节了,只好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走:“你知道吗?我们一直找不到你的时候也很着急,然后看到皮皮伤心妈妈也感觉很伤心”。
“妈妈!”皮皮用清脆的声音赶快照顾我的情绪。
“嗯?”——我不得不佩服小家伙情绪切换的速度。
“当你们来接我就不伤心了,我喜欢和爸爸、妈妈、姐姐在一起,这样我感觉很,很……”他在自己有限的情绪词汇库里搜索合适的词汇:“我感觉很开心。”
很明显这个词语并不能代表他的心情,我试探的插嘴:“是感觉很开心,还是很幸福?”皮皮眼睛转一转,食指放在嘴巴上思考着,仿佛在感受这两个词语的不同,然后用很肯定的口气:“是很幸福,和爸爸妈妈姐姐在一起,感觉很幸福”。
我笑着拥紧了他:“皮皮很厉害!又学会了一个新的表达情绪的词语,妈妈的感觉也很幸福。”
皮皮继续沿着他的思路:“妈妈,你知道吗?虽然你和爸爸、姐姐有时候会吵我,”他停顿了一下,又纠正道:“不对,虽然你们有时候有各自的想法,但是,我还是一样的很爱你们”。
说到最后声音渐渐低了下去,眼睛向下看着,抽动的鼻子和抿紧的嘴角暴露了此刻已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这个说话象小大人一样的小家伙,好像被自己感动了。
我轻轻刮了一下他的小鼻子,给他擦擦眼泪:“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呀!无论皮皮是什么样的皮皮,爸爸妈妈也一样的爱皮皮,知道吗?”
他“嗯”了一声,带着点鼻音,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把头埋在我的肩膀上一动也不动。
我也不再说话,轻轻的拍拍他的背,一下、又一下······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在成为大人之前都是天然的艺术家。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场景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无缝切换。有时候他会需要帮助,这个时候父母就是最好的助手,及时觉察到他的需求并提供可选择的结果,孩子会反复揣摩、体验、感受、甚至不分场合的实验应用,直到灵活自如。
这是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也让我带着觉知再从童年走一遍,我甚至觉得,有时候也说不清是谁引领着谁,就这样慢慢地走,就这样慢慢体味,挺好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55342/81bb1cb6d273a25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