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本来计划不回老家的,捱到正月十二那天,老公中午回家说:“工作做完,暂时没事了。”我一冲动:“那回家吧?”
回就回!于是两个人紧急收拾行李,迅速出发,经过13个小时的车程,晚上终于躺到了老家舒服的大床上休息。
和浓烈直接的思乡情绪对应的,反而是在家待这几天后,有点复杂的心情和感受。
最让我担忧和心疼的,是父母的身体。父亲年前跌了一跤引发腰疼,吃药又引起胃疼、呕吐,前后持续近一个月,人瘦了一圈;母亲身体本就不好,春节又忙着准备年货、拾掇屋子、招待客人,整个人明显看着精力不济。
和朋友聊天,我伤感地说:最难受的就是自己成长和挣钱的速度,跟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她也表示深深的赞同。
除了身体,也感觉和他们的观念思维有脱节之处,比如我迫切盼望他们能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照顾好自己、多一些享受心态,比如天冷用暖炉、开空调;穿防滑保暖的新鞋子;买馒头而不是辛苦地自己蒸馒头……但即便这些看起来特别微不足道的事,也会被他们“节省,老了用不着这么讲究,还能干活就别歇着”的心态严重地阻拦着。可能是习惯,但更多的估计还是不愿意给子女添一点麻烦,而这,靠讲道理基本无效,让我心里更难过和无奈。
再如似乎有点变味的亲情。邻居们聊天,听到一件事:姑娘回娘家走亲戚,她的哥哥,也就是孩子舅舅给两个孩子各发了100元压岁钱;她给哥哥家的女儿(她侄女)发了100元,嫂子看到后心里生气,觉得小姑子占了便宜,说了几句难听话。她也委屈,侄女已经上了初中,已经两个孩子才三五岁。
亲兄妹姑嫂,因为100元,心里落下了隔阂,值得么?最近几年,听了老家多个因为犁地把邻家地多耕了一片而打起来,兄弟因为几棵树反目成仇,有点权力的亲戚不愿意给“走后门”被指责没良心的事,就忍不住感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猜疑、较劲、仇视。不过,或许这早已有之,只不过年幼时的我并不懂。
当然,也有好的变化,比如交通越来越便利,社保福利给老人带来很多方便,村小的师资、伙食有跨越式改善,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机,让老人和外出务工子女的沟通更方便等等。
网络上流传一句话:北上广装不下我的肉体,老家承载不了我的灵魂。相比之下,还真是更喜欢大城市里的生活,虽然少了这种血缘宗亲的相连和便利,但也少了很多势利、牵绊,让契约、友善、真诚、个人价值显得更有意义。匆匆几日,马上要返回工作地了,有不舍,也有因为渴望改变自己和家庭状况带来的动力,新的一年,多多加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