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96083/281d6c8a77c1b992.png)
有一天,有位先生来到一处工地,看见三位泥瓦匠正在卖力地干活。从表面上看,他们三个人所做的工作几乎一模一样,先生来到第一个泥瓦匠的身边,问道:“请问您这是在做什么?”,泥瓦匠一听,有点惊讶,忙告诉他说:“我是在赚取生活费”。先生来到第二个泥瓦匠的身边,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个泥瓦匠眼睛发亮,露出骄傲的神情,对着先生说:“我是全国最好的泥瓦匠”。接着,先生再用同样的问题问了第三个泥瓦匠,第三个泥瓦匠则说:“我正在建造一座高楼大厦……”。
试问,这三个泥瓦匠中,哪一个更适合当管理人选呢?这里先不公布答案,我们一个一个地对他们的回复进行分析。
首先,对第一个泥瓦匠的回复来分析,他直接说是赚取生活费,非常直白,象他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在职场上常流行这么一句话:“给多少钱,干多少事”,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板与劳动者就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维系他们之间的纽带就是靠贡献与回报的等价交换。
比如:一个工程以100万承包给你,你就要干出能有100万工程量的活出来。对于老板来说,要管理好他们反倒容易,毕竟,知道他们就这点想法,钱给到位,做好工作计划与安排,做好质量管控,能满足质量与工期要求,按部就班地就可以把整个事情推行下去。
其次,对第二个泥瓦匠的的回复就有点不一样了,他那有点骄傲的神情,证明他对自已所从事的工作很感兴趣,甚至有点偏执,有点偏执想法也属正常,这些人往往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偏执,实际上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说的就是这样的人比较专注于自已的工作或专业。
但是,如果他们对其它工作或其它职业一无所知或者说根本不感兴趣,甚至为自已所取得的成绩有点狂妄自大,那么,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就会带来有些不利的影响。为什么?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专家只顾着自已所从事的那一方面进行问题研究,但是对于组织面对的现实问题却漠不关心。因此,他们装着不知或不感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自保心理。但正是因为这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行事态度,对于组织的整体发展方面,有时是一种消极或暗中抵制的力量。
当然,专业化在现代职场已经变得相当普遍,格拉德维尔总结的“一万小时定律”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有专家的存在,我们才会在各行各业中始终保持着竞争力。
但现代社会,包含了各个方面,因此,急需的是一个将整体融为一体的专家,类似于说的“通才”,那么,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通才呢?答案一般是无或者说很难找到这样的人,那么,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必须要有这样专家级人物来铺佐公司的发展,怎么办?那就是要将所有的专家力量进行资源整合,而如果只是某一方面纯粹的专家,对组织来说是危险的,毕竟,组织考虑的是整体的发展,而非只是某一方面。
最后,再看第三个泥瓦匠的回复。这位泥瓦匠说的就明显不同于前面两位所说,前面一位强调工作量与回报,另一位则强调自身专业,但都没有提及整个组织,只有第三位泥瓦匠才有提到除自身之外的一个组织,那就是高楼大厦。
因此,通过对三位泥瓦匠的回复分析来看,前面所提的问题答案已经水落石出,只有第三位才比较适合于当管理。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他们的专业和能力,而是在于他们对整体的观念不同,前面两位看待的是局部自身,而后面这位看到的是整体全面。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要学会把握全局,具有整体思维,只有具有整体思维的人,他们才能够将整体工作视为已任,将整体发展视为方向,而具体这种整体思维的管理者,是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