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在太湖东隅。
在太湖和大海之间,有一条江,古名笠泽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后称吴江,江里最有名的就是后人称颂的松江鲈鱼。1048年,江上架桥曰“垂虹”,历代传唱形成独具特色的垂虹文化。今存垂虹遗址,以为追思。
西晋时吴郡吴人张翰,字季鹰。借一曲“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辞官避祸,被后人称颂“莼鲈之思”。后来的后来,有人张冠李戴,竟将另一条不相干的无鳞鱼命名为松江鲈鱼,世人开始凌乱。
隋朝,大运河通贯南北。后来,历代屡建石塘。今存1500米运河古纤道,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吴江风景冷艳,唐时崔信明的“枫落吴江冷”,竟孤句横绝,无人以对。
五代十国时,圈划吴县南地及嘉兴北地,设县,以江为名。吴江才成为县级行政区,又过了1083个春秋,变成吴江市。又20年,吴江划入大苏州版图,成为占地最大的区。
宋时,“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谚语传遍九州。后来,吴江人说中间是吴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捉急。
元明清时期,吴江成为重要的米粮产地和丝绸重镇。
那一年,太湖蓝藻。和熙的东南风使得吴江水面清澈如故,但吴江也随即开始了工程浩大的太湖整治,拆除围养,退耕还湖,禁养牲畜,切污染源……突然,人们发现吴江竟有百里东太湖风光带,环太湖骑行,水美在吴江。
之后,太湖新城拔地而起。
某日,东太湖大型湖面音乐喷泉KO了金鸡湖。
有一天,地铁4号线开通,感觉我的城已经与苏州融为一体。
至于吴江的美食,容我喘口气再慢慢聊。先说说吴江十大小吃,所谓小吃专指不以吃饱为目的的食品,当然不小心也会吃撑。
1.小馄饨:吴江小馄饨依汤色分清汤和酱油两种,以酱油猪油小葱冲汤的为酱油小馄饨,不放酱油的则为清汤小馄饨。小馄饨以一碗20只最佳,肉馅象征性有即可,关键皮子要薄、香、韧,小馄饨因其在汤中的形态有泡泡馄饨和绉纱馄饨的区别。
2.锅贴:饺子皮分冷水面皮、烫面皮和油酥面皮三种。烫面皮饺子入平底锅水油煎就成了锅贴,饺子煮熟或蒸熟再油煎称煎饺。锅贴以汤汁不油腻面皮韧劲不粘牙为上品。
3.鲜肉烧卖:烧卖皮子须用烫面雪花面团擀制,烧卖蒸制过程中要喷水雾不使荷叶薄边干硬,吴江烧卖形制小巧,以鲜肉为主流。
4.酒酿饼:馅料多为玫瑰、豆沙、薄荷等味,内嵌糖猪油,甜肥软韧,油润晶莹。旧时市售酒酿饼,大致在立春后至清明前后。
5.油墩:市售油墩肉馅为腰圆形,豆沙糖猪油馅为圆形,食之以不咯牙不粘牙不油腻为上。有淡淡水馊味的油墩,乃作坊偷懒用了太多的水磨糯米粉。
6.臭豆腐干:豆腐干入臭卤甏,卤浸一二天,捞出洗净入碗,加葱姜、辣椒、盐和菜油,在饭镬上炖熟即成风味佳肴。后人将臭豆腐入油锅炸,配同里或平望辣酱蘸食,甚佳。
7.汤包:苏州大致以褶子向上为小笼,收口向下为汤包。小笼一客5只,汤包一客6只。吴江土著的汤包又因使用嫩酵面团而与众不同,因消失前在松陵仓桥一带有供,故名仓桥汤包。
8.生煎包:生煎包为发酵面皮,故馅肉一般不放皮冻。褶皱向上撒葱花的是肉馅,褶皱向下撒芝麻的是豆沙馅。如此,市面上多半生煎包乃乱弹琴。
9.海棠糕:海棠糕表面脆亮的糖焦可得较高的颜值分,而稍露在表面晶莹剔透的糖猪油,则是海棠糕的气质内涵。
10.萝卜丝饼:萝卜丝饼是将调制好的面糊在腰圆或圆形的铁皮模子里淋个底,再放入经腌制沥去汁水的白萝卜丝,淋面糊直至盖没萝卜丝,入油锅稍炸,将饼从模子中脱出,续炸至金黄起锅。外酥里脆,卜香葱香,无辛辣味是基本要求。如油氽前再在上面嵌一只活的河虾,则屌丝可逆袭也。
小馄饨配锅贴或生煎包,烧卖、汤包配蛋皮汤,臭豆腐干用竹签配同里或平望辣酱,而油墩、海棠糕和萝卜丝饼就直接拿在手上吃吧,动筷太俗。
创建于2017.10.27阅读296编辑
吴江蒋洪
4粉丝·22赞·3回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