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智能
总有心思望叹愁,无人但许几人留?
少年不晓去何处,时代轱轮葬急流。
不认同现状似乎只是让自己显得无知,无人智能化的可能性普世行为,让我对未来充满无限冰冷的冲击感。虽然我知道“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然而我似乎更接受印度交通部部长的说法:只要部门在的一天,他就不会允许无人驾驶车的运营行为,因为这将会使无数的人失业。
而我想到了一些无用的:在技术沉淀到现在的今天,以智能为首的Ai、无人驾驶机已经可以完美取代各种现有技术,技术不需要注入新的思想观念制造出新的游戏来获得情绪,那么要艺术何用!
人是因技术存在产生生存需求还是因情绪存在美化生活需求?!可怜的我,总以为生命是在对美的潜化中逐渐进步的。
刚好最近翻阅甲骨文的书,试图通过行为逻辑复看现象与时代,在发出些疑问的同时:我把美术再次进行了拆分:美与术!
“术”于“美”之外仅仅只是一种技术或方式;而“术”上还有道与法,当道与法以能够牵动情绪为化身在普世中寻找一种更易接受的手段时,是为“艺”!
假设我想要写一篇智能普世的文,我觉得或许我会写:向无人区出发。没办法,但全智能时代,或许智能早已不需要主宰,霸主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人进行低级劳驭,要么被劳驭要么回归,回归到最初的地方,过山顶洞人的生活。
为什么人类在进化,因为山顶洞人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诠释艺术,他们徘徊在生于死的边缘,偶尔的闲暇之余也仅仅是画一下哪只动物不能捕捉,哪只动物利于抓捕而伤亡很小,于是各种动物混合着叉与矛出现在岩壁之上,成为现在以为的“艺术”文化遗址!究其根本,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言语不流通的画面对别人人或者后人进行告知,或许这都是闲暇之余,对当时的人来说,或许还不如吃和住来得有意义!
这画面不得不联想到衣食住行的具体实施方式。衣可以是一片树叶,而食与住牵涉到储存时间的可控与安全隐患的排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建筑与陶罐应运而生!所以,实用观先于审美观。
任何进程的意义都与释放有关,当食物和安全得到保障以后,进一步释放了人们的时间,于是人们的体力和精神开始进行简单分工。
女人们工作的时间缩短了,闲暇之余有了各种情绪,于是开始了打量。那些围着草裙的男士们,似乎没有关注自己这一边,得想想办法,打扮打扮自己和打扮打扮与自己的相关。于是“美”在一堆相同的物件中开始产生。
女人看着陶罐,瞟着男人讨论着:你的陶罐储存器不美,看看我的,我的陶罐器端口有雕花……
男人看着房子,瞟着女人讨论着:你的房子光秃秃的,结实但不好看,看看我的,我的房子外面加了树叶和藤蔓……
当意识以比较的方式存在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情绪里对美的判断。美与不美不好定义,这是观点问题。果然,这不是闲暇之余的游戏么,这不就是人生吗。
此间我们简单的认知:艺术本身是个人通过某种方式创造出对社会、对人性、对价值、对生命的态度、情绪以及状态的一种折射方式;是服务于精神、情绪的一种社会行为。
那么反过来,如果任何进程的意义都与释放有关,但是,当时代更替到由机器代替需求,哪些退化的情绪将何以安放,哪些冰冷冷的发展带来了“卷”动的情绪之外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