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之间(米兰—巴黎—法兰克福—海德堡),时走时停,时而一个人,时而不是一个人,时而陌生,时而熟悉。是一个感受和思考都在逐渐丰富的过程,任由它们被逐渐遇见的新鲜事物打动、滋养。有一个简单的认识横亘在旅程之间,它是对自身兴趣的不断叩问。这个质朴的问题却往往最难回答——想要研究什么,喜欢哪个城市和过哪种生活(独居的、群体的…?),在看到更多实景和可能性之后逐渐涌现。
由于没赶上早七点的火车,得以有空去奥赛博物馆参观。刚好补上卢浮宫的古典艺术和蓬皮杜当代艺术之间的空缺。19—20世纪,现实主义——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作品,给我一种很舒适和引人入胜的感觉。(很多)唯美的图画带来恰到好处的节奏,不像前一天蓬皮杜之行在抽象画作面前的艰涩(当然也有收获)。不像阿甘本所说,观众不再被现代画作中的世界吸走,而是在一种倒错感之中从画面中拼命识别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她们当然没有办法在艺术家的绝对主观性的挥洒中遇见某种共通的东西。或许一些立体主义的作品如此,但在挪威女画家巴克尔或莫奈的某些作品前 会有一种悠扬的节奏穿过,我愿意被那种熟悉亲切,继而反思连日疏离的恐慌。诚然,居室能够承负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只有在熟悉的环境里,才会有一种如栖于肤的惬意,光线温柔,而室内的陈设更平添一份舒缓和慰藉。而雷诺阿的画中,我常常被其中布满生命力和活力的人像吸引,她的红晕、酒窝、表情,那是健康、有情的人,而不是封闭在画布上的无关布景。我感动并向往那种简朴却灵动的瞬间,如被画面上的阳光照耀 每一秒光线都在变化,但她们仅仅感知这种变化并把它留住,成为一片模糊的前景。虽然也是一种写实,但每一笔都带着感知的饱满张开与不确定的游弋,每一笔都可以穷尽其真或伦理哦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