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不拘一格
——《卖油翁》《钱思公好读书》《醉翁亭记》(片段)群文阅读
群文分析
《卖油翁》位于统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第12课,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卖油翁》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小角色,但他的技艺与见识令人刮目相看。为了实现由读一篇到识一部的课堂目标,进而达到理解欧阳修的人才观的主题走向,特地把《归田录》录的另外一篇《钱思公好读书》与《卖油翁》进行重点整合。经由联读、比读、思读等阅读方式明确《归田录》的劝诫意旨;然后再融入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因为是七年级的学生,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只引入《醉翁亭记》的片段,将《醉翁亭记》作为教学点缀即可,不做重点处理。如此进行群文整合,可以为以后学习《醉翁亭记》作好铺垫,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格局。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弹起,欧阳修六一居士(藏书一万,金石遗文一千,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还有一醉翁)
设计意图:聊熟悉的唐宋八大家,聊人物故事在轻松自如的氛围里开启新课的学习。
二、联读——感知
《卖炭翁》
《钱思公好读书》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④尔。”
思考:1.这两文都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你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2.如果要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分类,你怎么划分?
设计意图:群文教学的融通点在于打通群文的关节,从课堂起始就要有融通之感,对接文本,设计相应的主话题,让学生对文本亲近起来。
三、比读——辨析
思考:同是讲自己的长处,他们的不同在哪里?你读出欧阳修的不同评价了吗?你觉得他欣赏什么样的人?
细读文本: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卖油翁酌油的?用了什么描写,由此你看出他具有哪些可贵品质?欧阳修对卖油翁有着怎样的欣赏?可以采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来说话。
过渡语:卖油翁虽然是个小人物但是也有着高贵的灵魂,他身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欧阳修没有看不起他,反而对他充满欣赏。其实,欧阳修对待下层百姓就是充满温情充满欣赏。我们一起来看《醉翁亭记》片段,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是课堂重点,此环节中,细读文本《卖油翁》全面贯通三篇文章,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卖油翁、陈康肃、钱惟演放在一起,比较他们的不同,以及欧阳修看待他们态度的不同。融入《醉翁亭记》片段,为了下面帮助学生理解欧阳修平易近人的人格特点。
四、思读——求同
探究他们身上的共同特点,卖油翁和这些北宋名臣们有相似之处吗?
出示简介,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群文教学的课堂聚焦点以及生发点在于求同,能挖掘出群文之间的同质性。这个环节是带领学生挖掘名人名臣们身上的共同特质,领悟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五、延伸——拓展
《卖油翁》与《钱思公好读书》都出自《归田录》,这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他是写给谁看的?有什么终极价值?
设计意图:由一篇到一类,由一类到一本,是群文教学的一个落脚点。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初步感知《归田录》,认识这本书,带着兴趣去阅读这本书,还带出了九年级的《醉翁亭记》,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