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也可以毁了自己
很多人都希望有这样一个本事,看了一本书之后立马转为自己的能力,就像神仙一样毫不费力的使用各种法术。
可是我们终究很难成为这样的人,不是说一本书的威力没有这么大,也不是说我们没有耐心学完,而是一本书带给我们的不可能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能力,否则那不是书,而是一本魔法书。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读一些工具书,确实可以让我们直接上手操作,它把每步操作都很清晰的写在那里,照着做就是了。可是这类书往往对一个人的长期成长与进步来说,意义不大。
好比我们都会查英语词典,可是你不可能凭借着查字典就成为英语作家或者口语达人吧。
有一类书,对于很多人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即晦涩的专业书、大部头的视野书,说它们神,是因为我们还在门外,只能仰视它;对于掌握它们的,就被我们成为大神了,显然他们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之内。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平时读的书都是什么类型的呢。这个类型不是装订形式或者载体,比如电子书或者纸质书这样的分类。而是从书的内容角度出发,去衡量一本书的性质和特点。
在分类上,很多人给出了观点与看法,比如《如何阅读一般书》把书分为:工具书、专业书、文学书、小说等等。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把书分为:视野书、专业书、休闲书、艺术书。
还有人把书分为主食、快餐、零食等。
无论哪种分类,其实我们都可以简单粗暴的总结为两种,一种是有用的,一种是无用的。
什么是有用的呢?
可以简单的说是能让你省时间的书。具体说是给你带来变化的,无论是认知,还是行动上,有人能够做到影响力上。这种书阅读前后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同的方法、不一样的逻辑、不一样的规律。
当然这里面需要补充的是有一种书是有用的,但是你暂时看不懂用不上,那么它们该属于哪一类呢,我觉得毫不客气的归为无用的,你或许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我可以说说我的观点,因为它们用不上或者看不懂,那么就是没有转为我们的知识与技能,那么就算对别人有用,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对文字的堆砌,毫无意义而言,就好比我写了这篇文章,如果你看了然后有变化了,或者受启发或者采取行动,那就是有用的文章,否则就是没用的。
还有一种就是无用的书,它们多数是消磨时间的,也就是杀时间的。
通常情况是这样的:有段时间我不知道如何利用,也不想发挥它的价值,于是我就拿起一本小说或者励志书,当然了读的时候可能会有变化,比如心潮彭拜、热血沸腾,信心满满,或者跟着主人公的起伏经历而荡气回肠,时而忧心、时而喜悦,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一般。
可是当你放下它们,回到现实生活,可以说你刚才真的穿越到;额另一个世界,因为这段时间被白白的消磨掉了,对现在的世界毫无影响。
当然了,如果你是抱着学习小说或者励志书的写作手法、逻辑套路的角度去读书,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就属于第一种有用的读书了。所以那些读了《红楼梦》的人都说这本书好,而只有少数人研究这本书成为一个学派,并且以此安身立命。
现在回头看看你平时读的书,它们都是哪一类呢?
可别小看这个统计,如果你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还是没有变化,也没有进步,最该反思的就是你读书的结构,如果你读了大量的励志书,或者经济学,或者小说,而你的工作是财务管理,请问它们对你有什么用呢?而且也很难在当下发挥作用。如果你有了大量的专业积累,再去看这些书可能会跨界、开阔视野等等,但绝对不是眼下。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深的陷阱,就是有用的书也不是都有用的。这么说好像是绕口令,其实不然,仔细想想那些有用的书,有的讲经济、有的谈历史、有的研究管理,有的谈思维与逻辑,再次强调一遍对我们最直接有用的当属专业书,也就是那些跟你职业、工作、行业息息相关的书。
似乎我们离开大学后就不读专业书了,以为那都是大学时候读腻了呢,它们大都是枯燥、无趣、晦涩与故作高深,哪像那些畅销书作家写的书个个妙笔生花、风趣幽默、历史典故、名人趣事信手拈来。
可是读起来越容易的书,往往是加工了好几次的书,也就是说它的本来思想已经被转载了好几手了,也就是所谓的二手、三手知识,这样的知识往往是一种站在作者角度的新的翻译与理解,记住来源是经典著作。
那么我们为何不去读经典的著作或者一手知识,非要等别人翻译一下才能读呢?
你怎么知道别人翻译的时候没有丢失信息、或者夹杂了新的个人观点呢?
精心包装的知识,可能更是一种甘甜的蜜饯,可是却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
所以能人善于筛选信息,高手善于读一手信息,而大师则是负责生产信息,当然还有一类人盲从者就是跟着能人和高手四处东北西跑,最后迷失了方向。
今天给大家一个作业,就是梳理一下最近半年你读过的书,做个分类,按照专业书、视野书、休闲书、工具书分类一下,每个类型都读了多少呢。
接下来你打算如何调整这个比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