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会想,悲剧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
上一次看电影有如此压抑到绝望感觉的电影,应该是《何以为家》了。它们在某一方面是有相关联的,那便是父母生子育儿的部分。一个孩子变成了什么样,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没有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权利,然而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幸运的被爱、身心健康的长大。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一名代课老师,面对的是一群行走在社会边缘、难以管制的孩子们。然而老师真的能拯救每一个孩子吗?他们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可是奇怪的是,在那些负责任的老师的教育下,那些缺席的父母又在哪里呢?为何从未出现过呢?无法负责、又看着他们深陷泥潭、抑或亲手将其儿女推向深渊的父母,是何等可恨可恶!
亨利在课堂上讲了三个词语:“无处不在的、吸收、即使知道是假的,也宁可相信谎言。”不论何时何地的吸收,也许有好的,也许全是坏的,但是当空间变得毫无缝隙,外界的影响完全填补了一个人的内心,那么,这个人应该如果拥有自己的思想、如何从坏的环境中抽离?而当被迫接受这无尽的不好的,又有多少人去选择麻痹自己,或是有意的去“破坏”自己,也就是即使心里知道那是极坏的,那不是自己想要的,还要一门心思扑上去的?这也许就是许多罪恶的“根源”所在。
当那个中年男人整个人攀附在铁丝网上无数次而被漠视的时候,当他习惯了回到家后家人的无视的时候,当亨利发现他的时候,他惊讶的问道“你能看见我?”这是一颗何等荒凉的心啊。
雪山崩塌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让我最震撼的一个片段,是胖女孩自杀的一刻,她将白色带笑脸的蛋糕分给了所有人,而将黑色的哭脸给了自己,她那些被否定的画作就在旁边,画面里她躺在中间,而三百六十度围绕她的是无数人奇怪的各式各样抽象的笑容,实在让人心中一颤。女孩本在亨利老师身上找到了安慰和一丝希望,然而那个差点儿救了她的人也终将让她失去了最后活下去的勇气。如果那一幕没有被女教师看见、误会,一切会不会不一样。
亨利想拯救他人,而自己却也深陷泥潭,痛苦的无法自拔。他的外公、母亲、童年时的阴影让他受尽折磨,他在公交车上大哭,在无数个黑夜的街头游荡,他说,母亲对他的保护,也许就是小的时候,会让他锁好门不要出来。这就是更深一层的悲哀: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正在受苦难的人,而另一些想去伸出双手营救他人的人,却发现自己竟也抽不开身,或是费尽了心血,却仍然改变不了悲剧的结局。
那个短头发、大眼睛的女孩真的好漂亮。在她人生至暗堕落的时候,亨利伸手拉了她一把。而因为胖女孩事件,让原本热心想要拯救女孩的信心受到了莫大的挫折,他感到的无力,他怕因为自己反而伤害了女孩,所以狠心将其赶走,那一刻,女孩撕心裂肺的哭泣,就像一个极其无助的娃娃。而后与女孩相遇的场景却好像让人看到了一丝阳光。
但是最后结局的底色仍然是无穷的压抑、荒凉、悲哀。亨利拿着书本,作为电影中教育者的身份,面对的却是荒芜的、破碎的、并无一学生的教室。
什么是超脱?是否有人真正实现了超脱?如何超脱?影片中教育家们拼了命的想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价值,然而真正能够让自己活下去的,是更加强大的内心,以及“自救”的能力。
有人说,这个电影表达的是和影片名字正相反的意思,就是永远无法超脱。但是,我依然希望有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能从这份沉重的压抑中,都能找到向死而生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