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赶去总部听了一场张宏丽老师的报告,主题是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英语课堂教学,感触很深。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之后,对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的研究源源不断的出现了,但是自己的理解仍旧不是很深刻,而且原有的意识作祟,我还是认为小学阶段聚焦的主要是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知识和能力做铺垫,一切都是白搭,可是听了今天的报告,我不觉心里一震,突然意识到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甚至说后面的三个比语言能力更为重要。
报告伊始,张老师给我们列出了一个问题,在关于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方面,我们会设计怎样的考题?很快我的脑子立就蹦出了时间,意义,原因等问号。而日本的考题却是让学生分析中国和日本会不会再发生战争,什么时间发生,有何影响?从考题来看,我们的问题是在考察背诵和记忆,而日本的考题是让学生预测未来,为未来做准备。紧接着,张老师出示了一个日本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他是从历史,时政,经济,地理,军事等方面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结论有些武断,但确实体现了一个民族时刻的危机意识,不得不让人感叹,反观中国的教育,我们能培养出这样一个综合分析能力,危机意识如此强的公民么?从这个题目中我们深刻的理解到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让我们教师不得不反思我们在做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自己教育出的孩子真正能担当起“世界公民”的称号么?庆幸的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思想在觉醒,教育行为在变化,我想继续坚持下去我们的教育应该能发生巨变。
在美国学习期间,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老师们的所有的教学动机都是有理论支撑的,甚至说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也都在一线发生,美国的教师有着极强的理论实践精神和能力,他们认真研究一切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的观点,尝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指导,很少依据经验去做事情,而且是不断尝试,调整。今天张老师讲到布鲁姆目标分类,其实我们在美学习期间是一直有接触的,一因为我们总会对如何设计问题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然后老师们就会跟我们展示下面这张图
那时候也会对这张图进行理解研究,觉的对问题的设计确实很有帮助,但是却很少思考为什么会有帮助,现在想想当时还是思考的不够,压根没有意识到它是能够真正指导我们通过问题设计发展学生思维的极佳工具。
做老师整整6年了,一直觉的自己很努力,但是却从未将教育作为一个事情来研究,每天上课备课,觉的自己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现在回头想想,不禁有些可笑,工作在一线,觉的自己身经百战,什么样的学生都见过,什么样的学生都教过,可细细琢磨一下,自己对教育真的是知之甚少。
从现在开始,俯下身子认真研究,低下头认真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