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已悄然而至,居家带娃、辅导功课已成为了众多家长生活的常态。对于拥有“家长”“教师”双重身份的我而言,这期间,更是让你几多欢喜几多感慨呀!
今天下午,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在我的督促下,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假期复习。他一个人安静地书写着我布置的题目,我则坐在离他不远处,整理自己手提电脑上的资料。
冷不丁,他偷偷地笑出了声?待我向他望去时,他却一本正经、念念有词到:“李——太——白家养了38只鸭,养的鸡比鸭多16只。李——太——白家养了( )鸭?”
我一下子怔住了!“李太白?什么李太白?”我立马起身走向他,想要一看究竟。
他则一边调皮地大声笑着,一边用手试图遮挡住题目,“妈妈,妈妈,别看,别看呀……”
他如此反常的行为更是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看看是不是错了?不批评你。”为了一探究竟,我也是赶紧向他承诺到。
他听罢,遮挡的手挪移开了,双手却捂着嘴巴大笑不止!
我定睛一看:原来题目上根本不是什么“李太白”,而是“李大伯”!他硬是用自己的铅笔,在“大”的下面加上一点,还将“伯”字的单人旁用铅笔重重地进行涂抹以进行遮挡。于是,“李大伯”转身变为了“李太白”!
“你为什么要改成李太白?我们讨论一下吧?”
“妈妈,你看啊,我们班小朋友都看过《长安三万里》的,里面主要讲的就是李太白,对吧!要是题目中讲的是李太白的事,那我和我的同学一定会更喜欢这样的题目!”
“为什么题目中要是养鸡、养鸭?为什么是不养狗和鱼?现在家里边不是也有可多鱼吗?”
……他那小嘴巴,一开讲便是一连串的了。
这让我听得是一愣一愣的。对于生活在县城的儿子来说,根本分不清麦苗与韭菜,鸡场、鸭场,他更是从未见到过!
我哈哈大笑起来!“儿子呀,你超有想象力呀,李大伯改为李太白,有创意,属创新思维!今天晚饭时应该隆重表扬一下!至于鸡场、鸭场,改天,我们可以实地去看看!”
“耶!”儿子听了,无比满足地去写下一个题目了。忽然间,我却平添了许多感慨……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包括对命题设计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这是推动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原来,可以如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大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这对于他们积极自主参与学习、解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作为老师,我们不访让情境的创设、习题的设计离孩子的生活更近些!再近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