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报告,从疾病的发展史来看,如果上个世纪人类的威胁是各种纯生理疾病,如心血管等;那么本世纪人类的威胁更多是心因性的疾病,如当前对我们最大的威胁癌症,其实就是和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的。
简单来说,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开心,所以“杀死”人的病也变了。
但是,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开心呢?为什么现在生活从物质层面不断进步,但是我们却越来越抑郁?带着这个问题,我这段时间做了一些思考和整理。截止当前,我认为现代人抑郁,有五个很独特的时代原因:
原因一:精英占领话语权,文化越来越缺乏包容性
先说什么是“文化包容性”,简单来说,就是在一种文化环境里,你能放心大胆的做自己,而不用担心别人会怎么说怎么看。在文化包容性高的社会里,关于人应该怎么生活,什么是成功,答案不是唯一的。潦倒的懒汉和成功的富翁一样可以在海边自得其乐晒太阳,而不用觉得自己的人生失败到家。
但是在精英文化占据话语权的时代,这就变得很难。在精英占据话语权的文化里,关于行为标准的好坏、结果的成功还是失败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一个人只有符合这个标准,才可以算得上是成功和优秀,如果不符合,那就只能被文化边缘化,被群体鄙弃。
总是有人再告诉你,优秀人的几大习惯;优秀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要想变优秀,你应该怎么做……就好像如果不想变优秀,一个人就没有生存的余地一样。
在这种文化下,个体是很难有关于自我价值独立的判断,也很难有勇气去反抗一个群体的标准,来探寻自己的声音,从而确定自己关于理想人生的标尺。生活中哪怕有那么一点小小的脱轨,也就很容易出现对个人价值的彻底否定,就好像自己什么都不是了。不停的有各种声音告诉你,你现在在自甘堕落,你怎么这么没有进取心,你这步路走错了,你怎么对自己这么不负责……天天听这些话,一个人能保持健康才是难事吧。
原因二:为了变“优秀”,我们吃的“精神粗粮”太少了
我们都知道要保持健康,身体需要粗粮,但你知道精神也需要“粗粮”吗?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弱传播》,其中一个章节提到娱乐和抑郁症的关系,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摘选如下:
“人类需要吸收健康向上的精神养分,也需要派遣各种负面情绪。物质生活中,人们需要吃喝,也需要拉撒;精神生活中,人们需要营养,也需要消遣。
一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至关重要,人类的精神世界也离不开下水道。娱乐节目不仅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也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
那些头一天晚上还在看“二人转”的人,第二天不太可能跳楼自杀;拿着汽油桶准备同归于尽的危险分子,一般是不看《中国好声音》的。反过来,当一个人身无分文,处处受挫,众叛亲离,还天天坚持看《焦点访谈》,这才是“维稳”最应该担心的对象。
普罗大众如此,社会精英也同样。精英一旦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基本上都属于营养过剩,精神“便秘”的受害者。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往往是最缺乏娱乐精神的,对他们来说,最好的解药或许就是娱乐这种粗纤维传播。”
我自己就是有很多肤浅的娱乐习惯的人,比如睡前看八卦,B站看很傻的视频,追剧……以前我会有那么点点自责,不会让别人知道我有看八卦的习惯。但是看完这段描述,我感觉轻松多了。原来我是在为了心理健康,补充精神粗粮呀!这些很傻的娱乐习惯就变得意义非凡。
其实仔细想想也很有道理不是吗?让精神接接地气,不要抗拒和排斥偶尔的低俗娱乐,毕竟走进生活,才能热爱生活。
原因三:精致利己主义式的过度自我关注
关于抑郁症,有一个朋友的话让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她认为现代人容易抑郁的根因就在于过度自我关注,如果我们能把眼睛从自己身上挪到别的地方,眼前的世界变得更宽广,个人得失进退造成的困扰也不会这么大了。
这位朋友的观点和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论断有相似性,精致与粗糙相对,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生活品味,也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精致的利己,其实说的就是精英式的过度自我关注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我关注有什么问题呢?
根据积极心理学,如果一个人想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就需要创造一些比自己更大的意义,要创造比“自己”更大范围的价值。进化心理学也认为,一个人在帮助他人时能感到自身的“强大“。美国哲学家爱默生也说过,任何人在帮助他人时,都会从中得到自我满足。
利己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能从自己身上获得的满足感是很有限的。随着年轻的欲望被生活慢慢填满,你想要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如果想要获得更长久、持续、深厚和稳固的价值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只有把自己的眼睛从自己转向他人,把自身的能量用在更大的地方。
原因四:外部环境提供的稳定感太少,不确定太多
Financial time中有一篇文章曾认为,中产阶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稳定的需求强烈。其实,对稳定的追求应该是当前各个阶层普遍存在的。为什么这么渴望稳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环境太不稳定,现在尤甚。
随便看看媒体资讯,传播的都是关于外界的种种不稳定。VUCA是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即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各种行业公众号,传播高频词都是裁员、35+、互联网寒冬、经济下滑、形势严峻、失业……走在时代前端的互联网精英就是天天受着这些信息洗礼。
然而,如何适应这样的时代呢?我们被教育的就是学会适应,哪怕暂时牺牲稳定。在一家公司不能干太久,最多三年就得跳槽。一个岗位最多干两年,不往上走一级那就是倒退。35了还没走到主管层,那以后就没戏了,肯定下一波淘汰的就是你……这就是我们学习到的生活准则。在这种规则下,哪怕偶尔产生再某个地方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似乎都是对自己美好前程最大的背叛。
华为任老板也说:“有人问我,我们到底到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我说只有到棺材钉上时才能松口气” 。听起来是不是很累?
虽然表面上,每个人都很骄傲的在各个城市、不同的公司间跳来跳去,从而不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可是心底里总有个声音在说:“我不想再四处漂泊了,我只想稳定”。
原因五:信息时代,让我们的玫瑰色眼镜丢了
关于抑郁症,其实有一种解读很有意思。《自我》这本书里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玫瑰色的眼镜看世界的,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维持对世界美好的知觉,从而维持健康生活的动力。那抑郁的人呢,他们把玫瑰色眼镜丢了,从而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过于残酷和可怕,就让人抑郁了。
这么说,抑郁的人是更理性和冷静的直面人生艰苦的人。相反,我们这些还幸免的人,是靠着错觉维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那么,这和当前时代的有什么关系呢?当前信息流通的便捷和快速性让玫瑰色的眼镜褪色越来越快,我们想要维持对世界的美好错觉,变得越来越难。地球的某个角落发生的一点黑暗,瞬间会被全世界知晓,冲击着每个人的相信“世界美好”的价值体系。
想想这半年的新闻热点,你的玫瑰色眼镜还在吗?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百视淋漓的鲜血。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度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以前看这一段,会因为自己终究做不了勇士而有丝丝羞愧。但是现在,我觉得做庸人也不必自责。
外面阳光太刺眼,戴好眼镜,保护好心灵,过好自己简单的一生,没有任何问题的。
写在最后
如果说上一篇关于抑郁的科普文是写给身患抑郁症的人,那么这篇就是写给还未抑郁的你。
身处现在这个时代,如果一个人内心平静,生活稳定,就已经比很多人幸福了。但维持身心健康不易,所以戴好玫瑰色的眼镜,对自己少一份苛责,多一份宽容,在自己觉得舒服的路上走下去。
毕竟生活的路千万条,并不是大家都走的就是最好的路。最终,能坚持到最后不被生活打败,就已经是很大的胜利了。
参考来源
1.《弱传播》邹振东
2. 华为舆论风暴的小天气与大气候,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远举
3.《自我》【美】乔纳森·布朗,人民邮电出版社
4.《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打个小广告,如果你喜欢本文章,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芝士喷雾,里面有很多相对冷门的诚意之作,您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