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别人是困难的,但说服自己更重要。
2018年看晓强推荐的一本名为《复杂》的书。虽然自己认知和经验受限,但仍觉得收获颇多,写下了一篇不是书评的书评:
复杂性学科,似乎必然指向复杂的研究。逐渐被更多科研人员接受的是,用交叉学科而不是单一学科对复杂系统进行探究才是可行的共识。在这里,作者渊博的多学科背景经验给了读者一次跨越认知的机会,从混沌学,到统计力学,到信息论,到计算科学,到进化论,到现代综合,到遗传学,到度量方法,到网络科学。为了帮助作者理解,部分内容甚至要追溯到学科的起源。
我对书的内容细节基本遗忘殆尽,但感受仍在。复杂性的现实,复杂性的学科,复杂性的认知。
在东直门Costa连续的几个早晨,一杯拿铁领我沉浸入复杂性的稠密。我因为当下对于公司内组织和文化形态变化的感受,与书的内容不断彼此联想勾连,开始能觉得复杂作为现实性存在于不同场景的客观和必然性。这个场景可以延展到国家叙事,企业文化,也可以微缩到个体的日常选择。
那作为我们每个个体,应该如何处置这种复杂性呢?自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处置些什么?
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每次当我从软件项目和团队抽身而出,才有给我静下心回看的机会。在这过去的几个月乃至一两年内,自己经历了怎样的人和事,架构和技术栈的变迁,团队人员的离别和重逢,客户需求的变更和牵扯。事实的表面也许波澜不惊,但水面以下绝非是安之若素。这岂可是一句“太复杂了”说得清楚。
就软件构建而言,每个人在算拥有多个项目和团队经验之后,一些可以称之为模式和规律的东西呼之欲出。其中如果还有一些可以称之为不变的东西,那就是:
- 变化的市场
- 变化的需求
- 变化的利益相关者
- 变化的团队
- 变化的技术栈
每一个变化的因素下,是更多变化的因子,动态碰撞和组合。而软件构建的动态是众因素此刻的快照,软件的复杂性也由此而生。
必须承认,试图去掌控所有变化的努力必然是白费的。但放弃对复杂动态的观察和思考,又会是懒惰的表现,会时不时陷入末路穷途的境地。敏捷实践的整体性似乎加剧了这个局面,人们不自觉地从入门到放弃。
古今以来,也许并没有多少新鲜事情。单就软件领域而言,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个中好事者早已走遍每个可以抵达的角落,那里有散布的大小轮子。抽象而出的框架也好模式也好,是意愿投身这个行业的人可奉的圭臬。至少作为面对当下情境的智慧参考。
用塔克曼模型去观察团队。用映射图管理利益相关人。用技术雷达引导能力成长和系统变迁。不一而足。
认可这种复杂性的存在,也许是个好的开始。当下场面的不完美,受能力掣肘的团队,也许不够厚实的过往经验,当下不够全面的上下文,需要逐一思虑并认可下来,这自然不会有完美的决定。当然这不应该是借口,而是我们有否尝试尽可能地考虑到复杂的全景。
说服别人是困难的,但说服自己更重要。
不时跳出无尽细节的局面,俯瞰驳杂现实,回顾和小结,在众多因素间调和以及平衡,享受这复杂之美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