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知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知识?似乎一下子回答不上来,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还是领导开会讲的内容,这个答案可能就是仕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一点是大家可以达成共识的就是他们都是信息。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了解了一个观点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相反,如果你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没有得到改变,生活照旧,那你学习是无效的,看到不去阅读他就是数据,阅读了不去行动就是信息,你知道如何行动,信息才会变成知识。
因此,本书对知识的定义就是: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2、什么是临界知识?
那什么是临界知识?我想大家都知道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的改变我们的行为,比如,你知道从山顶滚下的石头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利用这一信息,当遇到泥石流的时候就会往山体两侧跑,而不是试图顺着山谷与石头比赛。
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影响更有决定性作用,这些知识在怎样的场景里才能发挥作用,我们才算得上掌握了一项临界知识,也只有我们有能力自己发现和总结属于我们自己的临界知识,才能让这能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帮助,而当你储备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这就是查理·芒格称之为“叠加放大”效应。
临界知识,就是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
3、在海量信息即使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来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知识的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市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商业兑争中越来越凸显,过去在制度转型中凭借大胆“下海”就可以获得红利的企业家,在市场逐渐规范的过程中渐渐隐退,而到了90年代,大学生是非常吃香的人才,学院派加入市场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竞争对知识的需求。
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国内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打破了知识获取范围的边界,过去在少数圈子传播的知识,现在很容易就被我们获取,知识数量构建优势被瓦解,相反,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知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来源,这种依靠知识获取速度构建的优势,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力量。
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知识深度带来认知优势的时代已经慢慢到来,在知识数量相似和知识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对同一个产品和项目,理解的深度不同决定了结果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美团在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王兴说了这第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同类似的还有一句话“大多数人不愿吃学习的苦,愿意吃生活的苦”。
“知识改变命运”我们都耳熟能详,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深度,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4、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怎样才能提升认知深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才算是深度认知?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比如,有人问:为什么江小白那么火?第一个回答:他们的成功是因为瓶身的文案!第二个回答:你不知道的是,江小白具有迅速把产品铺到全国上百万家餐饮店的能力。
再比如,有人问:为什么一位70岁的老人种诸橙都能火?第一个回答:你看70多岁还去种橙子,多感人呀,现在网上传播一下,也有好多人买呀!第二个回答:你却不知道,褚时健几十年来经历积累起来的人脉,声望和不可想象的渠道资源,不用媒体报道,经销商一样把褚橙买空,有人说70岁都能成功,我也去学褚橙做水果品牌,你学啥呢?
如果说第二个回答比第一个回答更有深度?那么第一个就是简单的回答,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说这之间的差别:
1. 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 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 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提升认知深度,就是在看待一个问题时,不能只看到表象,要看到表象后面的隐象,这样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才能把一个问题的本质看得越清,认知越深。
5、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提高学习效率,可能是每个读书人都在追求的,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个典型的案例。
2015年突然冒出一个营销公众号,叫作“李叫兽”。就算你没关注这个公众号,也看过他的文章,比如《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做市场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场”》等等。这文章在朋友圈传播极广,分分钟10W+(阅读量超过10万)。
传播广也就罢了,可是每篇文章都很有深度,很多做了多年的营销从业人员也认真研读,有深度也就罢了,作者还是个90后。
第一次看完《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后第一反应就是:小马宋的文章怎么就没火呢?因为他们俩讲的都是同一个原理,只是标题不一样,而小马宋用了更有视觉冲击力的一个词“镶金边的狗屎”。讲的同一个概念,李叫兽的文章会更火爆?问题出在哪里呢?
为什么那些营销行业工作了十来年的“老司机”会说一个90后的专业文章好呢?问题出在那?是我们不够努力,不够聪明,都不是,而是我们的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什么是“技术效率”?什么是“认知效率”?
我们先来看看,李叫兽的文章究竟讲了什么。以《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为例。文章定义两种类型的文案:X型与Y型。
李叫兽认为,X型文案是指把平实无华的表达写得更加有修辞,用词对称,词汇高级,就是用华丽的表达来诠释观点。比如把“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这个简单的表达写成“乐享生活,畅意人生”。而Y型文案不一样,其文案往往并不华丽,只不过是简单的描绘出用户心中的情境。比如同样表达“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Y型文案会写成: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等等;是不很有画面感,为什么大家会对这篇文章评价这么高,当然是因为大家都从中受益了,李叫兽在文章结语处告诉我们:有些人写文案是为了感动自己,而优秀的文案是感动用户。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奥格威就说过:“不要用最高级形容词、一般化字眼和陈词滥调。讲事实,但要把事实讲得引人入胜。”
如果我们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如果我们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的再次出现而已,就像自嗨型文案一样,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为什么我们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只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跑得越快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就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
想要跳出老鼠赛道,我们就要提升认知效率,而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6、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学知识是不是越多越好?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前段时间有一个热点词和这个问题息息相关,那就是:“斜杠青年”。意思就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斜杠≠ 兼职?
斜杠不是你所谓的兼职各种职业,既能学到各种知识开阔眼界,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还能增加收入。所谓的开阔眼界,锻炼能力,增加的往往只是一个“能力的假象”罢了。你更多的只是经历了一下而已,认知深度并没有明显增加。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接触一下社会各行各业是有好处的,毕竟是直接的生活经验很重要,但是,正如十个麻雀在一起比不上一只雄鹰,多元的经历如果不能帮你提升认知深度,长期来看,也是低效的。斜杠青年应该更加深入探索,而不是简单追求多元的结果。要不然,搬运工、瓦工、除草工、门卫、环卫工,那他们就是斜杠中年了。
在这个社会不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不明白这一点,盲目多元学习,兼职变现,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实就是拿自己的时间直接变现而已。那就跟我们隔壁兼职的王大爷没一点差别,你说他又干保安,又干保洁,又修空调难道没有增长能力吗?可是,这样的能力认知变现又能有多高呢?
就比如上文提到的李叫兽,他的专注、不断提升认知深度才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就,反而让他有了斜杠身份:培训师/咨询师/企业家/网红。如果他只是追求多元的结果,而不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那如今的他又是怎样的身份呢?
也不是只叫你学某一专业做到极致就行,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限制的。
7、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 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在这个层面,我们的学习就好像士兵踢正步、瞄准和射击这样的军事基础技术一样。
2. 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你要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要不断的实践、思考过程中,把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之处,灵活的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随时调用。
3. 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战役为什么爆发,会以什么样的脉络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一样。我认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训练的通用必修能力。
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我们都应该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也不完全的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投入时间提升结构能力。然而,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敬请期待:下周五阅读本书的第二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