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叫你,要赶紧应一声,不能慢吞吞的;
父母命 行勿懒:让你做什么,也应该马上做,不能懒惰。
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有什么教导,要恭恭敬敬地听从;
父母责,须顺承:做错事父母责备你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亲生气、伤心。
读诵……
指读,领读
讲故事:
父母呼 应勿缓
曾参是孝子,孔老夫子的《孝经》就是借着他为对象讲出来的。他做“父母呼,应勿缓”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二十四孝》上记载,有一天曾子上山砍柴,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突然来了一位客人,是曾子的朋友,他母亲不认识。母亲在家里也不知道怎么招待,所以一下子就有点着急,就想了一个办法,母亲咬自己的指头。结果十指连心,一咬指头,心痛了。谁的心痛?曾子在山上感觉到心痛了。曾子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就赶紧回家。一回家才发现,原来是来了朋友。母亲跟他讲,“我不知道怎么来找你,只好咬自己的指头了。”你看看,“父母呼,应勿缓”,不是用语言呼,隔得这么远,用语言也呼不来,咬自己的手指,让曾子得到感应。如果不是曾子有纯孝之心,何以有这样的感通?有些人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太神奇了!不可能的吧!实际上,现代人因为迷失自性太久了,迷失得太深了,所以觉得这个不可能。其实这是人人固有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不仅能够跟自己父母感通,也可以跟宇宙一切万物感通。所以《孝经》上讲,孝到了极处,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只是因为我们现在迷失得太深了,不要说父母咬手指我们感通不了了。有一个女孩在外面玩,她晚上跟朋友一起到KTV歌舞厅唱歌跳舞,搞到深夜都不回家。回到家,打开电话,才看到,原来她的父亲给她打了十几个电话,都是未接电话。回到家里父亲在等着,非常焦虑,不知道女儿在外面发生什么事,打电话也不接。现在人跟曾子比起来差得十万八千里。曾子的母亲不用手机,就咬手指,曾子就能被唤回来。现在人打爆了手机,他都不肯回来。这个感通的能力已经丧失殆尽了。“父母呼,应勿缓”,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就是因为被物欲所迷。所以《大学》里面教我们“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物欲。物欲是障蔽自性的东西。因为有它,我们的自性性德不能够显露。因此朱子也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欲望太浓了,孝心也就没有了。只有把物欲革除了,良知才能显现,这叫“致知”。格物欲,致良知。不仅父母对我们眼前的这些事情的呼唤,我们要“应勿缓”,父母对我们的指令要“行勿懒”。引申开来,父母对我们的一切愿望,只要是好的、善的愿望,我们都要努力去实现。养父母之志,这叫作“应勿缓,行勿懒”。
24孝——郯子鹿乳
郯子亲老。双目皆瞽(gǔ)。入鹿群中。为取鹿乳。
周朝时候有个贤人,叫郯子,鲁国人。
郯子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纪老了,眼睛又有疾病,所以心里常常想喝鹿乳,可是一时又不易得到。郯子知道父母的心意,就打定主意,身上披着鹿皮,假扮成鹿的模样,走到深山中,混在群鹿里面,以便取得鹿乳,回家奉养双亲,医治眼疾。
不料他正在取鹿乳时,遇到了打猎的人,猎人以为它是只鹿,就准备用弓箭射杀他。郯子发现了,就赶快站起来,脱掉鹿皮,并把取鹿乳治疗父母眼疾的事情告诉他们,才免除了被射杀的危险。
王应照说:“孝子事亲一定养父母的心志,让他们高兴,而不仅仅满足他们的口腹。郯子因孝心而突发智慧,想出蒙着鹿皮去取鹿乳的办法,得到鹿乳奉养双亲,顺了父母的心,也安了孝子的心。刘文耕认为郯子反哺达到了极致,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小朋友,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回家是不是很累?说一说,你为他们做过哪些事情?比如捶捶背、倒倒水,拿拖鞋……他们是否开心?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