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都没有写总结的习惯,最近总是在说“复盘”这个词,也知道复盘习惯的威力,但在刚刚打字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正在复盘”,看来“仅仅知道~时刻意识到~坚持做到”的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
时间是最让人爱恨交加的东西,爱它是因为只有经过时间的历练,我们才能成长;恨它是因为时间很无情,走了就永远不再回来。
对我来说,也许只有文字,才是记录时间长河中自我足迹的最好方式。在过去的2017年1月,我究竟有收获?又有哪些不足和经验呢?
自我成长
参加拆书帮的“梦想赋能班”,是我人生中一次小里程碑式的事件,虽然才上了一次课,但已经好似人生迷雾中的灯塔,让我重新看清了人生方向。
在这里,学习了拆书的方法,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在平时的阅读、听书过程中,拆解出自己的A2;
在这里,掌握了如何做决策的具体步骤,也明确了1年,3年,5年,8年,10年后,计划有怎样的人生转变;
在这里,用SMART原则对17年要做的8件事进行了规划,很多情况下,只有看得到,才能做得到。
在这里,认识很多在成长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对于阅读,写作都共同的兴趣,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向脱俗,子夜学习写作,向学晨学习手绘,向汉斌老师学习演讲,向志钊了解画曼陀罗,向汤兵了解辟谷...
不足之处: 在竞选班委时,没有足够的勇气上台显示自我,这是需要我反省的。在后续的学习中,要珍惜可以自我展现的机会,正如这句话所说的“不要害怕尝试,因为尝试只会有两种结果,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阅读方面
17年的计划是看30本书,写30篇阅读书评,分摊到每月就要看3本书。而1月份只看了1本半的书,完整看完的书是《学习之道》,另外在看的半本书是《别告诉我你懂PPT》。
《学习之道》介绍了很多高效学习的小技巧,比如专注模式/发散模式,提取内容,时常回想,建立组块记忆等等,这本书还需要多看几遍,将其中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内化成习惯。
《别告诉我你懂PPT》并没有将制作PPT的技巧,而是讲制作PPT的思路,这些表达的思路,也可以借鉴到文章,文案写作和演讲上。
不足方面: 其实每天抽出40分钟来阅读,一个月就有20小时,一个月看三本书,每本书有7个小时,足够了。但1月份,只看了区区1.5本书,原因是还没有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学习很随性,晚上状态好就看几页,状态不好就不看。经常是到了周五,就计划周末两天要安排看书,写读书笔记,但常常会被自己的惰性所打败,计划只停留在纸上。
如何打破这个惯性呢?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如何养成微习惯,对于阅读的微习惯养成,计划年后,每天早上到公司后,用15分钟进行阅读;中午吃完饭后,用20分钟进行阅读;晚上睡前,用25分钟进行阅读。每次阅读后都记录几个关键词或短句,便于后续回想,组块。
输出方面
1月份,在简书上输出《学习之道》的读书笔记一篇,关于梦想赋能班的歌词两份(感谢赋能班给了我灵感,让我迈出了这一步),另外,还写了几首律诗(参加赋能班之前,有一段时间已经不想写诗了,但听到志钊同学讲了一句话“你觉得写诗能让你快乐就好”,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感谢)。
不足之处: 读书笔记只输出一篇,后续每周末找一个上午,走出家门,找一个安静的场所,花3小时,写读书笔记或者复盘当周的所学所感。
运动方面
1月份运动总里程超过100公里,最满意的是自己跑了2次半马。之前运动都以快走为主,即便是跑,速度也不快,最远距离只是10km左右。参加了赋能班之后,真的好像被赋能一样,运动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5公里跑的速度提升到了,跑步距离突破12km之后,只用一周时间,挑战半马也坚持下来了,年初一第2次跑半马,成绩再次提高,以前觉得很难做到的事情,做到了,这种感觉很好,也让我看到了18年成功挑战全马的希望。
其他方面
1月份,在工作上,坚持用思维导图来记录每天的工作事项,比之前的列清单方法,更加直观,更加便于查找信息。
在平时做一些小事情的决策上,也慢慢习惯用思维导图和结构思考力的MECE原则来理清思路。
还对17年的家庭收入/支出,按照学习,健身,休闲,理财交际和日常使用等方面开支做了资金分配,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突然很期待,2017年12月30日再看自己,变化会有多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