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渡?
渡何物?渡他人,自己尚且没活明白;渡自己,根本看不透世间的迷雾。
面对日落,我不会“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文笔,也没有“我揉碎了夕阳,拼凑成一帘月光”的浪漫,有什么?有的是“明天又是煎熬的一天”。生活没有诗意,有的只是对生活的平常。少年该有的样子,是猖狂还是不羁?我想那只是梦想中的少年模样,真正的我们,可能只能循规蹈矩,日复一日地过着眼前的生活,没有“诗和远方”。
弄不清什么叫人情世故,认不得何为现实梦想。好己所好,恶己所恶,这被称为自私。人有不自私的么?活一世,为谁?想必该是为自己。人生路漫漫,能陪自己走完的只有孤独。孤独必定是陪伴人一生的情感,在与孤独为敌或者为友之时,人便自私了,因为人那时只需要考虑到自己。当与人交往时,仍甩脱不了孤独带来的礼物——自私。显然,自私已经成了一种本性,一种诞生后就有的隐藏基因,只是不同的人表现得不同罢了。
自私并非错,只是该在什么场合自私决定了它的褒贬。人从自然中的猴子进化到能讲求大义的人,中间定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猴子繁衍了一代又一代,进而有了人,那么猴子能繁衍出人,首先猴子必须生存下来,在距离现在相当遥远的原始世界,那时的动物不都是把自己的生存放在第一位么,猴子作为高级一点的哺乳动物,抢夺其他物种的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的行为一定是会发生的,那么这不就是自私么?为了自己去残害别人,这放在现在是极度的自私,可这种“残忍”的自私对自我个体有利,在当时是普遍规则,放到现在的时代看也是可以成立的。可见自私的起源是在人类的诞生前了,人类也定然将这种自私“遗传”了下来。
后来人类不同于野兽了,人类知道“义”。开始反对自私了,可自私是刻在骨子里的,毕竟没有物种因为自私是被认为带有贬义而放弃自身物种的繁衍。原因应该在于生存环境的改变,猴子生存在原始时代,弱肉强食,是为了生存;而人类的生产力大幅提高,能保障物种的延续,所以开始讲求对同类的义。后而生产力再次提高,生存环境更加改善,人开始讲求对不同物种的义,如“网开一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等,都是对不同物种的同情。可见义是发源于生存之上的,是精神追求,不是生存所必须。故而义的地位高于自私,但并非人人都知义。
人类进化到了现代,生存条件可以说是地球上最优越的,所以人类在当今更是追求义,更轻薄自私,而人恰好越来越看重名声,故而自私从对个体有利变到赋予了褒贬意味。所以要分场合而自私。可我甚至连义尚且不知,又何能知场合呢?只好隐藏起这卑微的自私的尖锐剑刃,流入大众中追求大义。
面对现实,不同人有不同视角。失败者觉得它残酷冷漠;成功者觉得它充满光辉;贫穷人认为它残酷痛苦……可见不同类人有不同理解,即使是同类人也有不同理解:有的普通人觉得现实很难改变,有的普通人思考现实充满机遇财富……纵使如此,我面前的现实,究竟为何物。
吾眼所见,雾气腾腾;吾耳所听,四面楚歌;吾觉所感,惶恐不安;吾心所望,星河鹭起。现实给我挫败感,又给我信心;让我一次次失望,又在绝境中透露一丝希望;让我日复一日,又让每一天有着些许有趣的不同。这便像极了深渊,凝视着我,恐惧着我,吸引着我。这像极了基督徒,一边体会着赎罪的苦,一边怀着上天堂的期望。可我不是基督徒,我不会祷告,更会咒骂上天。“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这句话在我看来充满了孩童般的天真纯洁,让人有点发笑。诅咒黑暗不正是燃起蜡烛的一部分么?
对现实的不满和抱怨,蕴含的是对未来的希望。“燃起蜡烛”正是拥有希望,可诅咒黑暗不正是抱怨现实么。虽然怨天尤人除了让自己更加愤怒外没有任何作用,可当无力的自己面对真正的黑暗时,我依然会怨天尤人,至少这样能更坚定我的希望。希望本就是虚拟的,但也是决定的,每一份希望都是对自己的自我塑造过程,是对虚拟的自己,所期盼的自己的塑造过程。诅咒黑暗,正式一种决定,是对黑暗不包容的决定,是坚持希望的决定,是相信未来的决定。我虽然未曾看见紫葡萄化为露水,不会写出用凝霜的枯藤写下相信未来。但我要做的,不仅是相信未来,还有诅咒黑暗。
渡,怎渡,不知。
那便不渡。
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己;渡不了他人,但可能能渡自己。
顺着现实吧。
不渡,不渡;不误,不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