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火爆的电影《起跑线》戳中了好多家长的痛点,孩子如果不去好的小学读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读不了好的大学——于是成年之后不能去跨国公司工作——进而也获得不了成功的人生。
看了这电影,就知道了为人父母的逻辑原来是全球通用的哦。
电影中主人公夫妇所担忧的无非就是阶层的稳固,自己是白手起家,既难融入已有的上层社会,也难(不愿)回到自己原来的阶层。为此两人费尽周折想让自己女儿能接受足够好的教育,避免阶层陨落。
目前社会发展如此多样化,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也许在不久之后国内的教育也会和国外一样私立学校超越公立学校成为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公立学校优势不在——具体原因大家都懂得。
果真如此的话,那现有阶层已成定局,靠孩子来改变阶层还有多大的可能性呢?我们的人生真的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吗?
一个出身平凡的孩子,或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在步入社会后,面临各种抉择和复杂人际关系的时候,自身家庭教育对其影响绝对超过了学校教育的影响——这恰恰是学校不能给的。
真实情况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孩子,自信心更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好,而这一切都来源于父母慷慨理智的爱;与此相反的是如果在一个缺少关怀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就很少具有自信积极的品质,在缺乏正能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长大后即使接受了良好教育,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也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家庭教育给予一个人的品质恰恰是在离开学校后最需要的东西,这些是学校教育不能弥补的部分。
在电影的最后,米亚的父亲放弃了优质学校的名额,为女儿树立了一个极正的三观——相信在之后的生活中,他的女儿都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对父亲充满敬意。
在工作中,我也时常遇到焦虑的家长:孩子在高中阶段处于青春期,又面临高考,学业负担重,孩子住校,周末回家,家长既想照顾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休息,又迫于压力让孩子来上课。
如此一来,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更加少了,加上繁重的工作,让家长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怎么和孩子交流,也导致了这一阶段好多孩子和家长沟通不畅,出现各种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