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5:
关于《大学》“物有本末”,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明德和新民是两件事,一内一外。关于“事有终始”,朱子认为知止为始,能得为终,知止至能得,乃是一事,首尾连贯相因。按先生的说法,新民应为亲民,那么朱子的本末始终之说,是不是不一定对呢?
王阳明答:
朱子的终始之说,大致不差。把新民改为亲民,明德为本,亲民为末,这样说也未尝不可。但本末不应该是两件事,树干称为本,树梢称为末,它们都是树木的组成部分,所以才称作本末,如果说树干和树梢是两个事物,怎么可以称作本末?
朱子的新民之意,不同于我的亲民之意,因此他的明德功夫,自然与新民之功夫是两件事。
明明德以亲其民,亲民以明其明德,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则明明德和亲民如何能分割为两件事?
朱子的学说,没有弄清楚明明德和亲民本质上是一件事,而把它们看成两件事,因此虽然他懂得本末必然是一件事,也不得不将它们看成两件事了。
问题6:大学原文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直到“先修其身”,用先生的明德亲民加以贯通,我们都明白了。那么,从“欲修其身者”,一直到“致知在格物”,在治学功夫的先后顺序上又该如何发力呢?
王阳明答:
这段话已经详细论述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功夫。
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是治学的次第功夫,以身、心、意、知、物来说明治学的内在逻辑,它们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实都是一个东西,格、致、诚、正、修,则是它们各自对应的功夫,虽然叫法不一样,其实都是一件事。
当我们从有形的角度谈论身心的时候,我们说的是行,是良知的运用;当我们从虚灵明澈的角度谈论身心的时候,我们说的是知,知是行的主宰;当我们说修身的时候,我们说的是,在良知的主宰下践行,就是为善去恶。
难道我们有形的身体会自己去为善去恶吗?一定是在良知灵明的主宰下发愿为善去恶,然后我们的形体才能去为善去恶。所以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但是,心的本体原本就是正的,因为心的本体即天性,人的天性没有不善的。现在为什么说要在正心上下功夫呢?那是因为人的意念发动以后,就会产生不正。
所以,要想正心,必须要在意念发动的时候下功夫。凡是善念一发如好好色,恶念一发若恶恶臭,说明意无不诚,心自然是正的。
然而,人在一念发动的时候,有时是善的,有时是恶的,真妄错杂,有时很难区分善恶,即使主观上欲诚意,也做不到诚意。
因此,要想诚意,必须先能够区分善恶,也就是致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