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赵在长平漫长的三年对峙,让军事较量变成了粮草物资的消耗战。其实对当时的赵国来说,这是阻止秦军最好的策略,相对于劳师远征的秦军来说,他们有地利之便,补给相对容易,而秦国的消耗更大。
长平对峙,是秦国远远没有料到的局面。60余万人马的补给,数年的长途运输,让这个庞大富庶,实力雄厚的国家也渐感吃力,秦军处境也愈加艰难。如果一再对峙拖延,就会士卒疲惫,国力日衰。但想和赵国决战,廉颇根本不给你这个机会。如果贸然强攻赵国的坚固壁垒,必然损失惨重,战争结果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在长平,秦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进退两难!

而赵国,国力本来就不如秦国,长期对峙对他们的消耗,也不是他们可以承受的。在国疲民弊的困境中,赵国君臣也愈加焦躁,再僵持下去,赵国也势必会被拖垮。所以赵孝成王屡屡遣使传令让廉颇出战,廉颇只能一再拖延,拒不执行。
双方都在力求改变现状、打破僵局;都在力求做点什么来影响和扭转局势。从硝烟弥漫的长平,到邯郸和咸阳,都笼罩在愁云惨淡,焦躁不安之中。天下能安然自若、纹丝不动的,仿佛只有廉颇一人,但他真的还能稳如泰山吗?

(三)临阵换帅
对峙的巨大压力和廉颇的一次次抗令不遵,让年青的赵孝成王颇为恼火。再加上此前在和秦军的交战中屡屡败北,节节败退,他开始对廉颇有了不满,对他的能力也有了怀疑。于是他加紧遣使令廉颇出战,廉颇只能顶住压力,默默承受着……。
正是这一丝君臣的缝隙,给了秦国可乘之机。

公元前260年,一些消息悄悄地在邯郸城的大街小巷传播,传言说廉颇坚守不出是因为屡战不胜而对秦军心生恐惧,根本不敢与秦军一战。而赵国真正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而已。更有甚者说廉颇已在偷偷和秦军议和,准备投降。
这些传言对早已对廉颇不满的赵孝成王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廉颇的屡战屡败、损兵折将和抗令不行、坚守不出,无故消耗国力让他心生愤怒,同时也让他觉得非常诡异,而民间传言正似乎恰如其时地印证了他的猜测和担忧。他终于下定决心——换帅。

其实这是秦国的反间计,那些散步谣言的,都是秦相范雎派出的间谍。秦国的计策一石二鸟,可谓阴毒。既赶走了赵国长城廉颇,又换上了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初生牛犊赵括。
为什么选赵括,因为他的父亲赵奢9年前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是赵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英雄已逝,但他的儿子赵括已经长大,他熟读兵书、善于谋略、言谈间纵横捭阖,决胜千里,颇有大将之风。此前其父赵奢在与其辩论时也丝毫占不到上风,经常被他驳得哑口无言。此时的赵国,急需英雄。而这位力挽狂澜的大英雄,还有比赵奢之子赵括更合适的吗?

让一个稚嫩的、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人去指挥赵国40万大军,去面对如狼似虎、狡诈多变的秦60万大军。这无异于以卵击石、以肉投虎。秦人之计,不可谓不狠毒。但这个计策并不是天衣无缝,他们也只能是贸然一试。
然而狂躁的赵孝成王竟然毫不犹豫地跳进了这个陷阱——准备换帅。但赵国也不是没有清醒的人,已经病入膏肓的蔺相如拖着羸弱不堪的病体几次向赵王进谏。肯请不要换掉廉颇,这会事关赵国的生死存亡,赵王不为所动。蔺相如直言不讳地指出,赵括虽精于兵书,却只会空谈,绝对不能担此大任,大王不会糊涂到把举国的命运交到一个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人手里吧!但赵王心意已决。

赵括的母亲也上谏赵王,陈述赵括不能为帅的理由:他父亲生前说过,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但在赵括眼里轻描淡写、如同儿戏,以后赵国若以赵括为将,必败无疑……。但此时赵王启用赵括心意已决,赵母眼见不能更改,便请求说:“我已陈述己见,大王不听,执意如此,如他不能胜任,请免我连坐之罪”!
赵括终于替代廉颇,成了长平前线40万大军的主帅,赵王将赵国的举国军力,赵国的生死存亡,轻易地就交到这个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青年手中。这是他的不明智,还是他的自以为是。因为赵括身上,有着太多和他相同的地方。赵国的命运,由这两个刚愎自用、毫无经验,却又自以为是的人掌握。灭顶之灾,即将来临!

当秦国君臣听到赵括替代廉颇为帅的消息,无不弹冠相庆,欣喜若狂。咸阳的上空,立时云开雾散,几年来扑朔迷离、僵持停滞的死局瞬间明朗。
秦国反间成功,已然胜券在握。但为了万无一失,秦昭襄王拿出了最好的底牌——白起。白起是秦国的第一名将,几无败绩,被誉为战神,又因其残忍狠辣,被各国喻为“杀神”。白起悄悄前往长平前线,替代王龁成为秦军主帅,且消息被严密封锁,有泄露者,格杀勿论!

看似风平浪静的长平前线,局势已悄然改变,赵国步步为营、老成持重的廉颇被换,取而代之的是稚气未脱、毫无经验的赵括。而他的对手,是以狡诈残忍闻名天下的白起。风云变幻中,一场不对等的碾压和屠戮即将开始……。
如果赵国没有被对手的反间计挑拨唆使,坚定的任用廉颇为将,两国继续在长平对峙,互相消耗、同时衰落,这是秦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它的对手不止赵国,还有实力尚存的楚、魏,还有东方的其他国家,他们忌惮秦国,却对其怀恨已久,一旦秦国在长平被消耗殆尽,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那将是秦国的噩梦。战国的历史,就将重新被改写,最后一统天下的,可能不是秦国……。
而赵王轻信了间谍散布的言论,自断其臂、自毁长城,给了秦国天赐的良机,赵国的败局已定,无可挽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