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写遇到很多我认为的倒霉的事,于是想着将一天的遭遇给写出来,题目定为倒霉的一天。
在即将写完的时候,我想到我写出来是为了博取同情呢?还是想要抱怨呢?
我想了想并不是,仅仅是想要说说自己的经历,于是我将倒霉这个词全部替换为意外。
当将日记中的倒霉换成意外之后,重读日记发现,味道变了,真的只是去述说一件件遭遇的是。不但没有博取同情,也没有了抱怨。而更像是在自娱自乐。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讲倒霉改为意外是多么明智的决定。
这也让我联想到过去看过的一些书和一些经历,大概是说语言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行为。
比如,整天说自己倒霉的人,最后多半会很倒霉,很不可思议对吧,大致的逻辑是这样的整天说自己很倒霉,在他周围的人,听到他这么说起先可能会报有同情,随着听的多了,就认为他是在抱怨,有谁能够忍受整天在你身边抱怨的人呢,于是乎周围的人保持会和他保持距离,这样一来得到帮助的机会变少了,反过来不就是变倒霉了,然后恶性循环下去。
所以说说那些正能量的话,有时候并不是打鸡血,也是在影响自己,让自己更加积极。
这让我想起原来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搜神传》,里面有个好彩妹,整天说,“笑口常开,好彩自然来”。最后结局也不错,当然这有可能编剧想要达到的结果,但上面说的这个逻辑基本是通的。
说一个现实的例子,属于我的个人经历,原来遇到过一个敏捷教练,他让我们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特点,对是特点而不是优点或者缺点,我当时出于好奇问过这个问题,他回答当我们说优点或者缺点的时候就加了自己的主观评判,这会局限我们自己,且在不同场景下优点可能会变成缺点,缺点能够变成优点,当改为特点时,这个中性词就更加客观一些,以避免这个问题。
在《非暴力沟通》中,也提到一点就是使用中性词,这让能够比较客观的进行评价,而不会给认为是指责等其他意思。
结论来了,以后沟通说话尽可能使用中性词,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