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可能会戳痛你,但别怕疼,毕竟你早就疼惯了。
周末接待一个外地出差来的大学同学,除了忆旧他感慨起同样打拼了十年,同学中有成为上市公司中层管理者的,也有出书成名的,自己却还只是一个跑业务的小主管。
记得前天睡前听《静说日本》的喜马拉雅音频节目,徐静波老师提到日本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世界五百强企业还是小型初创企业,工资水平基本差不多,不会出现同班同学就业后薪水差别很大的情况。
而在中国,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面对能力不同的毕业生,开出的价码会差出十万八千里去。
拿我们班当初毕业来讲,有进入房地产公司第一年就月薪过万的人,也有进入创业公司拿着不足2千工资的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累积,当初拿2千元工资的人可能摇身一变成了年薪30万的企业中层管理者,而有的人可能十年来薪资水平都只在当初基准上缓步爬升。
这变化从何而来?我和大学同学就着小酒挨个八卦开来。
同学琦琦算是当时我们班找工作最晚的了,大家都纷纷签了公司,只有她还不慌不忙地准备拿到毕业证再去北京找工作。
她觉得去了才对环境有足够了解,才能确认是否适合自己。
结果,大概是因为没走正常的网签流程,公司以为她是签不出去的一般选手,只开出了三千元的价码,于是,我们班这位大才女就这样把自己便宜“嫁”出去了。
但从她有目标有方法地找工作来看,就是哪种工作起来也深得领导喜欢的类型。
在人人网大火的时代,我们常看到她在上面写职场类文章,晒下班后上课和阅读的照片。上次去北京出差和她吃饭,得知她已经成为了公司合伙人,早就不靠月薪活着了。
另外一位男同学就不透露名字了,在机关单位里有着让多数人羡慕的待遇和稳定,但看他朋友圈,常常分享的都是创业家、36氪之类的文章,果不其然就在前年,听说他辞职了。
这消息震惊了我们班的微信群,我却一点不意外,记得他大学时候就订阅《第一财经周刊》这样的杂志了。
听班长说,他看好了互联网的势头,下海创业了,如今已经成为业界有名的创业者,很多人手机里都有他做的APP,也确实赚到了钱。
所以说,能够在毕业后还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身技能才是拉开同学间差距的真正原因。
说白了,上学时成绩的好与坏可能决定了第一份工作的差异,但工作后的职业技能的再造,才是能够拉开我们人生水准的砝码。
不信你可以想想你们班同学的现状是不是这样?
因为在工作岗位上的我们,才更加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能力,什么能力能够让我们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之前一起合租的室友简直是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职业技能获得高收益的样板间。
她是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因为有成功的广告案例,在我们这也算小有名气,可后来我才知道她大学时候并不是学广告或营销专业的。
因为没有专业优势,她不得不利用晚上时间苦学。整个营销界能叫出名来的书她都看过了,光营销案例就积累了三个硬盘,100多G。
她说教是最好的学,这两年微课盛行,她开始开微课分享经验,通过备课和听众提问再去思考和不断修正,自己进步得也更快了。
她用这几年积累的奖金顺利买了房,还因创造的营销传奇被4A公司挖去做创意总监,实现了初步的人生目标。
回想起我们一起住的那段日子,我很多次半夜起来去洗手间,都看到她那屋的灯还亮着,在她那个年纪,我一直以为她是在追剧,没成想,都是在刻苦研习。
现在想想,我当时心得多大?
其实身边很多人都觉得毕业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不用再葬身书海,不用再上课学习,包括我有时在朋友圈转发微课的链接,也会被曾经的同学问“这是什么鬼?学这玩意干什么?”
可是就像我之前说的,学校教的那些只能给我们一碗填饱肚子的饭,真正能让我们造碗的是在毕业后不断学习的那些职场技能。
作为女生,我的愿望也非常简单,喜欢的东西靠自己买得起,不想做的事有能力选择不做,在老公面前有平等自由的家庭身份。
这些,都需要有事业和金钱作为底气。
多个技能就多个收入渠道,有时候,你真不知道哪条道就通去了罗马。为此,我愿意多学一点。
要说女生没什么生活压力,提升自己完全是为了获得自身价值和可以肆无忌惮地买买买,而男生如我弟,面对的压力可就多多了。
两年前得知公司要从他和另一位业务经理中选一位派去澳洲分部工作,在业绩上他更胜一筹,可论起英语口语,对方简直最佳人选,他是实在上不了什么台面。
自从这消息一传出,他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努力学习英语口语,周末我追剧的时候,他就常去书店的英语角参加活动,我跟着韩剧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他都是在看英文字幕的美剧。
最近发现,就连在车上我在玩吧里扫雷,他都捧着手机里的APP跟着练习发音。
就在上周,他跟我说老板终于下令派他去澳洲分部工作了,他脸上一直挂着“得瑟”二字就差上天了,可我知道,这一路以来他有多用功。
今晚下班之后,
抽出2个小时,找到一个点,
来积累自己。
答应我,今晚就开始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