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相类似,但是也有一定的差异,因为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而且这个过程非常的漫长,我们不仅要有耐心去陪伴他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首先要去成长。
考察人格的构建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人格它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儿童是无法区分他的认识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的,这就需要家长去帮他区分和引导。
二、社会情感
孩子长大成人终究是要走入社会的,所以我们不能让孩子只能和一个人建立密切联系。
举个例子,小孩入学的时候总会出现各种状况,有些小孩适应能力非常强,而有些小孩就没有做好入学的准备,哭闹或者孤僻。人们经常把这种情况呢归咎于学校,但是学校只不过是家庭教育缺陷暴露的地方。
儿童入学时遭遇失败是一个危险信号,与其说是学习失败,不如说是他心理上的失败,那这种自卑的情绪也会慢慢的扩散。表面上看起来会自信心十足,也会抢风头,但其实骨子里是十分的脆弱。
三、个体的独特性和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奇妙的,如果你不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动机,那么你就很难理解他所做的事情。
比如我邻居家的小孩,他属于非常吵闹,吸引他人注意的那种。但是你要是知道他还有个弟弟的话,你就很容易理解这种行为,因为她想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
所以一个人的性格是从他幼年期开始、一直到长大成人后都是关联的。如果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你是很难做到去真正的理解他。
四、追求优越感
人的本性是无法忍受长期的屈从,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们去奋斗从而获得补偿,然后变得更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很多家长的心理,但是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的话,它会引起焦虑,并且有一定的嫉妒心,从而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
比如有一些所谓的坏孩子,他们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的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于是他会表现出一系列捣蛋、逃课与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等行为。
李笑来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你总是盯着那把已经上了锁的锁,其实是很难打开的,因为钥匙肯定在别处。这也是为什么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要去追究它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盯着这个行为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