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受孔子启发和影响,人们俗称六十岁为“耳顺”。
中国历法学设定,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干支相互交错使用,因称花甲。花甲与人的六十岁正相契合,人们也习惯称六十岁为“花甲”。
“耳顺”也好,“花甲”也罢,总之人过了六十岁,思想和学识几近成熟。然而从生理角度讲,也将是衰老的开始。联系现实社会的退休制度,也充分说明人过了六十岁就不会有太大的作为了,尽管退休年龄逐渐延后。
历史上,老来成名者也是屈指可数的。王侯将相之外,还有几人?
花甲——漠视鲜花和掌声的年轮
“花甲”之后,一般不再有什么新的偶像,以及强烈地渴求和欲望,淡泊宁静正此时。
“花甲”者业已明白:人们经历的和未经历的历史,无非沉浮、兴衰;人们充当的和传说的历史角色,无非彼方唱罢,此方登场;人们所拥有和朝思暮想的财富,无论多少,大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然而,日升月落,四季有时。不管你是否情愿,都必须与时偕行,从未有人能够逆转。
那些时空穿越的小说、影视等,不过想象而已。
我曾写有一首诗歌——《我多想》:我多想返老还童,模仿影视,再钻一钻地洞;我多想返老还童,捧着伟人语录,讲给街坊邻居听;我多想返老还童,课余打猪草,假日拾麦穗,一切都归公······
今住高楼,再不担心,卷我屋上茅三重;与电脑为伴,电视结缘,安能躺在街口数星星;学友谊,孩提情,顾刘张等均健在,
童趣已无形。我多想返老还童。
人既然不能返老还童,那么就应该正视现实。
花甲——漠视鲜花和掌声的年轮
人世一遭,穿衣吃饭,生儿育女,谓之常情。但不可否认的是,抱负理想尽人皆有。然过了“花甲”之年,抱负理想则将逐渐淡漠,这就是规律。
近年来,有些才子编写了很多动听的歌谣,规劝老人们如何如何,更有很多绘声绘色的老年讲座,其实都是生活话题——怎样才能有个幸福的晚年?
花甲——漠视鲜花和掌声的年轮
人,都从年轻时过,所谓“当年”也就不值得一提了。的确,有很多人、很多年沉耽于鲜花和掌声之中。“花甲”之后,与鲜花和掌声渐行渐远,甚至说拜拜了,还心有不甘。但归根结底还得自己放下,那才算明哲,那才算“耳顺”。
所谓耳顺,并不是说可以逆来顺受,人云亦云,是说能够兼听各种不同的声音,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各种事务,能够正确对待人生的起起落落,能够把握自己的晚年生活。在相对持重的前提下,能够放宽肚量,正确处理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说话做事,不再激进,能够给年轻人以正确影响和感染。
花甲——漠视鲜花和掌声的年轮
孔子说七十而不逾矩,其实人到古稀之年,相对来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均已成熟或定型,慎独意识也很强了,言行举止,都会在合情合理的框架内,社会公德、良俗等都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对于“花甲、古稀”之人来说,就形同虚设了,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了,因为他们的自觉意识、自制能力等已达到相当强的、相当稳定的地步。从古至今,老年犯罪者有几何人?
还别说,当今社会退而不休的人仍有稽可查。个别当惯了官的,不屑与庶民同伍,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不肯停箸。也因此给社会学家留下了研究课题,“六零现象”甚至“七零现象”跃然纸上。这种人,其实是心态有误、欲壑难填!巫山碰壁,易水翻船就在情理之中了。
花甲——漠视鲜花和掌声的年轮
“花甲”,应该是漠视鲜花和掌声的年轮。即使之前稍有逾矩,
但时间的包容性很强,历史老人也一向善于息事宁人。
漠视鲜花和掌声,说穿了就是一种心态的调整。别再那么追名逐利,别总想着高人一等。要学会过平凡日子,能够依据自身条件,选取一两项有益活动,别太计较、别太寂寞也就大吉了。
有的人,放不下曾经的荣耀;有的人,放不下权欲和利欲;有的人,放不下身段,不愿融入普通老百姓;有的人,不愿充当儿女的家庭助手,不情愿为儿女服务;有的人,过度依赖儿女,似乎终日需要陪伴(当然不能自理者除外)。凡此种种,均不足取。
花甲——漠视鲜花和掌声的年轮
“花甲”之后,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不给社会添麻烦,不给儿女添麻烦。既要守得住空巢,耐得住寂寞,又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喜好,自娱自乐,自求多福。
总之,“花甲”正适颐年养生。乐观度日,修身养性;悠然南山,采菊东篱;梅妻鹤子,云闲雾释,那才是应有的作为和心态。
(2018/7/12日发表于辽宁文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