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宝:身、心、念。
人有什么?人有肉体和灵魂,这是确定无疑的。
古人把灵魂划分为三魂七魄,由于各种原因,今天的人们并不能用这一理论来很好的指导实践。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三魂七魄却有十种之多。显然往前推,灵魂应该还有更简洁的划分方法,只是失传了。
人处于母胎之中,先由无极化太极。
待到人降生呱呱坠地,则化为两仪,也就是人有了肉体与灵魂的区分。
待到周岁能站立行走,灵魂又二分,化为心与念。
待到十六岁身体发育完全,心又逐步化生成天魂、地魂、人魂等三魂。念则化为七魄。
天魂的作用大概是:保障人在白天的时候是清醒的状态。地魂是保障人在夜晚睡眠的状态下不会无声无息的死去。人魂是保障人能够思考、学习。
所以智障多出于儿童,可能是天魂受损。儿童人魂尚弱,所以爱好玩耍、学习需要引导。小儿无病却整夜号哭不能入睡,可能就是地魂受惊。
我实在不知三魂七魄该如何运用和掌握,可能有的人会懂得多一些。但是人生三宝身心念却要容易理解和把握。
心有三种状态:心静、心热、心冷。
天魂主静,人魂主热,地魂主冷。
所以心静便是天堂,心热便是人间,心冷便是地狱。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静热冷便是人心的前三大本源状态。心烦、心乱、心恐、心忧、心狠等等都是细枝末节,都是干扰项,不必多加理会。它们大多都是冷热交替、转换时产生的心态。
心静是神佛的境界,凡人无法达到,只能向其靠拢。
古之大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是形容其拥有“心静”的状态。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他虽然性烈如火,但每逢大战,却又可以静静地站在地图前几天几夜。
这就是一种“心静”的状态,也是一种无敌的状态。领袖以及那些老帅大都拥有这种状态。
人有三宝:身,心,念。
儒家修身,佛家修心,道家修念。
儒道佛修行的终点是一样的,都是”心静“的境界。只是偏重不同,起点不同。
儒家修行从身体开始,围绕身体进行修身、省身、正身,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些都是修行身体的动作,以此希望达到修身、正身、正心、正念。
也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面对花花世界,人们大多不希望约束己身,喜欢及时行乐。儒家的想法是好的,但真正执行的不多。所以除去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后世真正的大成者不多。
儒家”修身“就像现代人减肥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直接让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颇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味道。
佛家的修行、经文基本都是直接从心开始,身体直接约束死。戒荤、戒色、出家、剃度,穿袈裟、不在红尘间修行。这可能是他们看到了儒家的弊病,直接反其道而行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如明镜,心无一物、心无尘埃,说的都是”心静“的境界。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拿起屠刀,心就是冷的、阴狠的、狠毒的;放下屠刀,心就会慢慢地静下来,从而感受到不同的人生。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其实佛道两家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把人心静下来的办法。
佛家大多用的是佛语、禅语、揭语,不好解读,这里也不多做解释。只需记住”心静“便是神佛的境界。心静便是天堂。
人有三宝:身、心、念。心与念便是灵魂的原始状态。
佛家以修心为主,修念很少。大多是与”念“作对。比如”放下执念“,”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贪嗔痴等。
心只有三种状态,化生三魂。魂为心,神为念,神魂万不可颠倒。因为心无善恶,而念却有。人一旦神魂颠倒,则为鬼,就很难拨乱反正。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其实也讲出了心的本质——心无善恶。
心是菩提、是明镜,无一物、无尘埃,自然也无善恶。
心只有静、热、冷三种状态。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却只是念的一种。
正身、静心、执念,是人类的三大自我修行方法,也是儒道佛三家各自的修行方法。
儒家经典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主。佛家没细读过,大概是《心经》、《金刚经》等。道家是《道德经》、《庄子》。
至于道家如何执念而行,且听下回分解。
“念”较为复杂难懂,可能要分几篇文章来讲。“执”是动词,不是单指执着于某一物体。
总之,人有三宝:身、心、念。身体除外,灵魂一分为二,便是心与念。心与念的秘密也就是灵魂的秘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