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这个词,第一次听到,是在友H口中。当时很是费解,也甚是不解其意。遂有查《新华字典》,juan,三声,动词,有“把物弯曲转成圆筒形”之意,北宋苏子瞻《教战守》中有记“卷甲而藏之“。而如今网络中解释有”放弃思考、放弃选择“的含义,引申为卷起来的系统就好比一个漩涡,卷起来,就是放弃思考、放弃选择的权利,把个人交给环境,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弊大于利。而“内卷”一词,乃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化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算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消耗,一种恶性循环。
而“卷”的产生也有其必然性。纵观历史,整个时代都是前进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事物的发展,亦是如此。而发展,就至少有两个方面。就如同下棋中的两个对手,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相互发展,并共同完成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二者对立,而又统一,缺一不可。像上文所述,无论是学生、还是同行,便自然可以分为“我”与“非我”两种人。高校学生间的内部竞争,其本意有利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而,非理性的情况,变成了“卷”。大家相互“攀比”,你努力、我比你更“努力”,这是一种假装的努力。说到此,“卷”就是在这种假装努力中产生。无自主意识之人,只造成更多的是精神性内耗,给“卷”添了一把火。并不能产生前进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局面,属于被卡在半山腰的尴尬,对“我”、“非我”毫无益处可言。如此,我等该如何对待这种消耗?
既然“卷”是一精神性内耗,那对应“卷”的最重要一点便是改变对其认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其实在这个“卷帘门”的时代,有一种人断不会受其影响。那是一种很清楚明确自己所需、很清楚明确自己所做之人。这样的人,有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专注于自己所做之事,而外界对其干扰并不能影响其分毫。“非我”的“假装努力”,对他们来说,只是标尺之一,并非全部,并不会因此而失去理性。卷带来的精神性内耗,自然也全然消失。即使“卷帘门”的时代,我即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以上仅代表个人想法。欢迎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