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关于全职妈妈的故事版本,大部分是说的全职妈妈蓬头垢面,从早到晚忙着孩子的事,忙着家务事,把自己熬成了黄脸婆,还遭遇丈夫的嫌弃和出轨。
近些年可以听到更多的不一样了,很多的全职妈妈在带娃的同时,自我学习,做微商的、开淘宝店的、做公众号的、拍视频成为网红的,总之,就是全能,带娃、自我成长、创业都不误的新时代全职妈妈。
然而,这段时间热播的《三十而已》电视剧,却还是让我直观感受到了全职妈妈的不容易。
剧中普通女孩钟晓芹,工资都交给了老公,支付宝只剩下8块钱,为了要200块急用,堵下一个陌生人借钱。
让我想到一句话:有钱不仅仅是一种安全感,更是一种资源。
剧中还有一位主角之一顾佳,从有了儿子那刻起,她就已经没有自己了。为了儿子,贷款买下上海的TOP级豪宅,只是为了能让儿子进入顶级幼儿园,享受上流圈的教育资源。
她凑钱买了20万块爱马仕包,是为了打入富太太圈,想在其中站稳脚跟,因为在她认为,这里有资源,有了资源就意味着有钱。
然而,打脸的是,虽然她闯进去了,可是那个太太圈,看着是光鲜亮丽、令人羡慕的闲适生活,像她这样的人在里面本身就是格格不入的。没过多久,她就被那些太太们联手算计,接盘了一个亏损的茶厂,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了代价,看起来得不偿失。
我们可以看到,进了圈子,看着可能资源大好,但能不能用、怎么用,靠的还是自己的本事。
我们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的世界也一样。
当我们费尽心思,把孩子送进那些顶级教育圈,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这些顶级教育圈是否匹配?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周围孩子的相处是否相匹配?
相比于良好的教育资源,我更关心孩子的身心舒适度。
作为父母,都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传统的中国父母做法都是:再苦不能苦孩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已经认识到,孩子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爱,同时也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有自己思考能力、身心均健康成长。
最近学习了黑幼龙老师的一门关于“做不焦虑的父母”的课程《慢养》,讲述的就是孩子的成长有其规律性,而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紧衣缩食、挤破脑袋地想把孩子送进那些良好的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父母焦虑的体现之一。
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本人在清华大学做讲师,而他的女儿在幼升小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他所在学校的附小,而是另外选择了一家小一点的小学,他给她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为什么放弃好资源而选择一个普通的学校:他希望让孩子能够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归功于良好的学校、优秀的师资力量。
作为父母,是孩子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接触的主要对象,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对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给到孩子身传言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著名主持人董卿说的:过好自己的人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换句话说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当我们为孩子选择教育资源的时候,我也想做到的是,给到孩子更多看到自己努力的机会,给到孩子更多对于他或她个人的真切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