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曾经有一个让我们想反抗的人,或许是严厉的父亲,或许是板着脸训人的老师,或许是永远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成果的上司。苏轼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上司。
年轻的苏轼在凤翔做判官时,凤翔府的小吏因慕苏轼才名,称他“苏贤良”。陈公弼是苏轼的上司,是凤翔知府,道:“一个判官而已,有何贤良!”打了小吏一顿。
苏轼心中便有了结。
后来,苏轼写了很多小文章,也总是被陈公弼挑剔,要求改写。苏轼心中不忿,中秋节也借故不去拜谒上司,还去庙里看《石鼓文》,又被陈公弼罚铜十斤。
苏轼一直想要寻找机会出气,直到有一天,陈公弼建了一个亭子,取名“凌虚台”,请苏轼来写碑文。苏轼窃喜,不写吉利话,却写兴衰无常,甚至讽刺陈公弼想以此来向世人夸耀而自我满足。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下属这么跟上司说话,估计会被记入黑名单吧。苏轼当时年轻气盛,也不管什么后果,一定要出口恶气。可陈公弼竟然一字不漏地刻了上去,今天才有了《凌虚台记》。
原来陈公弼一直把苏洵当做自己的儿子,把苏轼当做孙子,所以一直对他严厉,怕他少年成名而骄傲,却不想苏轼因此而记恨了他。
后来,苏轼知道了陈公弼的良苦用心,“已而悔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