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老师讲《曾国藩家训》时提到一件事情:曾国藩两次没考中进士后,心情郁闷,在旅行散心途中,买了一套《二十三史》,欠下巨额债务,而当时的曾家一盆如洗,支持他参加考试已力不从心,曾国藩此举,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曾父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轻轻说了句:用心研读,不忘记买书的初衷。曾国藩此后就如打了鸡血一样,不但做到了“用心研读”,还做到了“每天”,并认真做读书笔记,花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不但顺利中了进士,而且从此一辈子专注于文史,成为一代大家,而这部《二十三史》,他视若珍宝,连弟弟借阅都不舍得,最后送给了他当时非常器重的一个将领。
对于成功人士,我心向往之,但却感觉太遥远,各种条件都相距太远,模仿不力。只有曾国藩,资质不高,起点很低,而成就却非常大,具备非常强的可模仿性。虽然我非常清楚,只要自己不断地学习、进步,就肯定会变成很厉害的人,但却终因缺乏动力,搁浅了一个又一个宏伟的计划。我一直在“探寻”这种神奇的动力,却遍寻不着,这个困扰了我很多个4km越野跑归途。而曾国藩的动力来自哪里?曾父教诲读史这件事情,让我看出了一丝端倪。
为什么曾父的教诲如此有效,竟然激发出如此强劲的学习动力?那100两银子的“投资”回报惊人啊,曾国藩后来成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广总督,湘军的创建和统率者。
经过思考后,我认为,关键取决于曾国藩自身,曾父只是顺势利导。根本原因是:在曾父的引导下,“用心研读”《二十三史》成为曾国藩的“刚需”。
记得李笑来老师讲过,如果你计划做某事,却一直“懒”得做,那是因为那件事情不是你的“刚需”。比如计划大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结果到年底了,才发现又玩了一年。那是因为,“过四级”压根就不是你的“刚需”,如果是你的刚需,那这件事情就是必须完成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完成”!不完成是不行的!在完成之前,就一直是悬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每天尽最大的努力还嫌少!怕完不成!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会“玩”一年?怎么会过不了一个小四级?
而“用心研读”《二十三史》是如何成为曾国藩的“刚需”的?
按因果关系梳理一下,就会非常清晰、明朗。
首先,毫无疑问,“考中进士”和“理解、支持其买书欠巨债”是曾国藩的两大刚需。“考中进士”需要家庭的支持(不但不为家庭干活做贡献,还要拿出钱来供其考试),需要自己修炼提升自己。“理解、支持其买书欠巨债”需要家庭的支持,不但承担这个远超当时曾家能力的巨额债务,而且还继续支持其考进士。曾父,不但从经济上支持(承担买书欠下的巨额债务和继续参加进士考试需要的资金),而且从精神上支持(鼓励其不要灰心,并提醒其不要放弃)。曾父的行为,直接满足了曾国藩的刚需。
而曾父的行为,是曾国藩自己无法掌控的,唯一的选择,就是“抓住”父亲所给的满足自己“刚需”的机会。人的内心,是追求“公平交换”的,当别人满足了自己没有能力满足的刚需时,不但会感激,而且为了不辜负帮助自己的人,会生出很大的动力来!
因此,曾国藩唯恐辜负父亲,只有用心研读花重金买来的书!
用两个困扰自己的反面例子理解一下“刚需”:
1.XX连招呼都没有打就占用了我的院子盖房子,却不但不感激,甚至一如既往地鄙视。他想盖房子,却没有院子,我提供了一座理想的院子,难道,不是满足了他的刚需吗?后来,我想通了,其实,我并没有满足他的任何刚需。因为,“得到院子”他自己完全可以轻松搞定,压根就不需要得到我的许可,何谓“满足”?因此,他无需感激我。
2.强奸。强奸者也不会感激被强奸者,因为“发泄性欲”是强奸者自己满足的。而追求女神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因为女神的行为,追求者无法掌控,因此,女神的任何一个认可的表示,都会令其欣喜若狂。
要想达到目标,就要先选择正确的事情,再正确地做事。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是否有动力,而动力取决于是否将这件事情转化为刚需。
做事时,要先思考,如何将这件事转化为自己的刚需,需要他人做某事时,也要思考,如何使这件事转化为那人的刚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