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井正曾写过一本书《一胜九败》,恰好美团王兴也写过一本书叫《九败一胜》。都是在讲他们曾经创业的历程。
注意一下,这两本书的名字,顺序不一样。这篇文章不是来讲这两本书说什么的,不过都值得看看,因为我历来主张,任何一个成功的人,他如何成功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0到1的过程中客观上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选择比较重要。
这两本书的书名顺序一换,给了我一些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创业?也许用另一种视角来看创业,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看过很多的文章,听过很多成功的人的故事,很多都会告诉我们这辈子要全力以赴做一件事,聚焦一个领域,或者深耕一个行业。
我不否认,这是一条大路。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定位理论的超级拥趸来说更加赞同。
有一个现实,我相信反对的人也不会多,在中国大部分创业公司的生存周期不到3年,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创业项目是以失败而告终的。特别是对于普通人,失败概率高于成功概率。
另外还有一个现实,我也相信反对的人也不会多:人的一生,只需要一次成功就够了。特别是对于普通人,一次扎扎实实的成功可以让一辈子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会给你足够的资本去追求梦想,解决精神需求。
不管是柳井正的一胜九败,还是王兴的九败一胜,你去看书里面的故事,都在验证我刚才讲的这两个现实。只不过,我更倾向于九败一胜这个顺序。因为,那一次扎扎实实的成功都来自过去无数次的失败以后的重新出发。一胜九败,有点得一胜而可以扛九败的意思,而现实往往是九财以后才得一胜。
那么既然是九败一胜,当我们面对一个项目,我不太赞同倾其所有去求一胜,首先得保证自己还有资本去求那一胜,有一些人创业,项目刚立项就把杠杆做很高(举债),说是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莽撞的表现。任何一个项目,在没有取得最小验证前,首先得想,如果不行我还能怎么办?最低条件起码是我得还活着,还有资本去试下一次。
所以,我现在对我想参与的事,都会有个边界,这个项目最差情况下,能生存多久?这个周期是不是能够把业务模型验证出来?我得亏多少?如果分险让我失去下一次的机会,我会放弃。
只有那些最小业务模型被验证了的项目才值得倾力去放大。甚至拉更多的人一起来放大。all in的基础上,这个事已经被自己亲自验证过。
这跟《低风险创业》的概念又有不同,每一个项目划完边界就需要专注去建设验证模型,要把它当成当下最重要的事,而低风险情况下,往往选择又过多,不够专注。
对于一个普通创业者,如果现实情况是要面临九败一胜,那起码九败以后你还能从容面对那一胜的挑战,毕竟,我们只需要成功那一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