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一天,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步履蹒跚的老人,与疼痛和行动不便为伴。在缺失老去文化的当下,我们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了解真正的衰老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老去带来的影响?书中,作者拉姆•达斯讲述了普通人在艰难的老年生活中沉淀智慧、创造美好的故事。
作者拉姆·达斯是心理学教授,以研究健康养老见长,也被推崇为心灵导师。65岁中风后,失语,靠人照管。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结合自己得病后的感受,积极思考,著书立说,照样精彩地活到了88岁。他本身经历就值得我们学习。
本书是作者中风三年后重新写的
书的导言中说,他得病之前,就写了这本书。当初,手稿交给编辑后,编辑提出,肤浅,没有真正切中问题的实质。
得病后,他成了患者,对同一问题就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这时候再写出的书,应该不会肤浅了。一个人得病前后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老年人应该如何在一个长期否认老年人能提供智慧的文化氛围中,挽回智者的身份呢?对此,拉姆·达斯给出了三点中肯的建议。
第一,到了年纪就要服老,从容貌到体型,坦然接受自己变老的样子。人一旦上了年纪,对日渐发福的体型感到不满,是许多人焦虑痛苦的根源。如果节食和锻炼不奏效,有些人甚至不惜动刀,想尽一切办法来隐藏自己的年龄。这个时候,你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对体型的态度,问问自己,难道体型发生了改变,你就不是自己了吗?
看着身体老去,人难免会伤心,感慨岁月是一把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不肯服老的那段日子里,拉姆·达斯对身体不管不顾,不是冲浪时被珊瑚礁划伤,就是在打高尔夫球时扭伤了肩膀。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来没正视过自己变老的事实。直到意外中风,他才不得不直接面对老去的身体,无奈地看着自己的秃头和大肚皮,还有那松垮垮的皮肤。在修养期间,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依恋过去、悲叹未来,这样的行为实质上是对自我的否定。如果一个人连自我都否定了,那么,他还能够拿什么去过好当下的生活呢?于是,拉姆·达斯告诉自己,人生走到这个阶段,他只能去看、去接受,怜惜自己的每一寸肌肤,只有做到这一点,他才能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去生活。
第二,当自身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就慢下来。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发现自己做事情越来越没有效率时,你的心里不免会产生一股强烈的挫败感。很多老年人就是这样,他们接受不了自己执行力下降,于是就逼着自己去提高行动效率,把自己推向一个极端境地。可是,人都得要认识到,年老体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身体感到疲劳的时候,留意这一刻,接受这一刻,因为精力的变化往往就是在暗示我们,是时候应该慢下来了。
拉姆·达斯曾经遇到过一个老人,这位老人埋怨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每天早起穿衣、吃过早饭后就已经累得不想动弹了,可是,她还有好些事情要做。对此,拉姆·达斯对她说:“我觉得你唯一该做的就是躺下来,可不可以试着把躺下来休息这件事写进日常安排里呢?”不久之后,这位老人打电话告诉拉姆·达斯,她非常喜欢这种“有效率地闲躺”。
第三,实事求是地对待衰老引起的身体问题。俗话说,人活一辈子,身上总会有些病痛。我们肯定不希望身体出现病痛,一旦环境逼着我们去面对它时,我们多少会心生恐惧。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我们怕死,我们深知,病痛就是死神即将降临的征兆。
拉姆·达斯说,伤害我们的其实不是病痛,而是我们对痛苦的恐惧。生理上的疼痛会让人采取种种不理性的行为,比如大发脾气,或者病急乱投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把自己和病痛放在了一个对立面,但换一个角度,病痛难道不是身体对我们的最后一次警告吗?警告我们,必须得注意这一部分身体的健康状况了,否则后果只会越来越严重。由此可见,病痛和我们是处于同一阵营的,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降低死亡带来的恐惧感。因此,面对衰老引发的身体问题,该吃药吃药,该治疗治疗,接受了病痛,才能反过来更从容地应对衰老的考验。
网友评论